回首頁
目錄

對米洛舍維奇垮台之三點反思
米洛舍維奇的下場
正義戰
一﹐出兵權之存在(The Existence of the Right of War)
二﹐戰爭之頭銜與目的(The Title and Purpose of War)
三﹐正義戰之降服內容(The Subject-Matter of the Right of War)
四﹐出兵權限(The term of the right of war)
四種戰爭(干預)類型
幾個戰爭英語單詞
南北戰爭
中越戰爭
保家衛國的動機
美國軍火開支
為戰爭而慶賀有兩種情況
二戰後兩項重要價值觀
"主權"多行不義
"多極格局"=壟斷資源之分贓邏輯
人民日報評論引出的話題
中國的尷尬
教會統一 (Ecumenism)
伊斯蘭與世界和平
歐洲
 

對米洛舍維奇垮台之三點反思

前言

米洛舍維奇朋友不多﹐而算得上忠實的大概衹有中國和伊拉克。伊拉克重彈老調﹐指控科威特盜油﹐企圖轉移世界輿論視線﹐減輕米洛舍維奇因作票惹出的壓力﹔中共的反應則顯得不很積極﹐至少不再有使館被炸時把米洛舍維奇捧為反帝英雄那股蠢勁。盡管黨的喉舌依然照規矩讓觀眾看些假消息﹐但中共外交部還算頭腦清醒﹐干脆把CCTV的消息當作是放屁。

正題

一)米洛舍維奇之垮台

數月前﹐幾乎沒有人想到米洛舍維奇會垮得這麼快、這麼轟轟烈烈。照原有南聯的憲法的規定﹐老米在完成這屇總統任期後就該退休。為了繼續執政下去﹐米洛舍維奇就利用議會的多數修改憲法﹐將議會選舉總統改為由選民直選。

米洛舍維奇這樣做﹐顯然是相信自己有把握獲得多數選民的支持﹐因為南聯被轟炸後﹐民間一直流行著反北約情緒﹐使米洛舍維奇覺得民氣可用。當時﹐西方國家對米洛舍維奇此舉頗感無奈﹐有學者懷疑北約轟炸南國橋梁、油庫、電視台是否明智﹖

南聯反對黨一開始就一盤散沙﹐而後又與米氏苟合、分贓﹐弄得一身是腥。因為這樣﹐米洛舍維奇才能在議會裡坐大﹐且一次又一次地在各方譴責聲中生存了下來。四年前反對黨曾組織過類似今次規模的示威抗議﹔在議會裡﹐南聯反對黨也曾多次戮力推翻米洛舍維奇﹐可總是一次又一次地不成器。

反對黨的失敗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樂於被收買﹐樂於同米洛舍維奇分贓。南國的私有企業、商業是在米氏家族的控制下﹐一如蘇哈托王朝控制印尼商界。許多議員包括反對黨議員都不同程度地和米氏家族一起﹐無恥地壟斷、分贓商業市場。民族主義對這些政客來說﹐明擺著都不過是出於欺詐目的。

如此﹐反對黨每組織一次示威抗議活動﹐最後總是某些議員被私下收買﹐示威抗議活動於是成了政客分贓桌上的籌碼。南聯人民面對這種種丑陋﹐一方面加深對米洛舍維奇的憎惡﹐另一方面也對主要反對黨頭目失去了幻想﹔但這種平衡對米洛舍維奇卻無妨﹕反對黨頭目既被腐化﹐也就挺不起身、抬不起頭來﹐而米氏自己卻可以通過操縱軍隊、輿論、司法和民族主義的情感﹐來控制大選的選票。當然這是一廂情愿的想法。

現在﹐米洛舍維奇終於認輸了﹐他敗給了一個數月前未曾想過參加總統競選的憲法律師。

科什圖尼察長相一般﹐缺乏領袖魅力、個人資歷平平﹐工作能力尚待考驗。他能獲得過半選民信任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南聯人民有了不顧一切甩掉米洛舍維奇的決心﹔而他給人的印像也比其他幾位反對黨頭目來得干淨﹕他開的是破車﹐住的是普通住房。這些表面證據暗示﹐科什圖尼察未曾被米洛舍維奇臟手玩過。

二)民族主義的角色

跟米洛索維奇一樣﹐科什圖尼察有著塞族民族主義背景。在既往種族衝突中﹐他從未譴責過米洛索維奇的種族清洗﹔他將北約的軍事干預形容為"犯罪"﹐指海牙國際法庭為"政治機構"﹐並表示不打算在審戰犯一事上與國際法庭合作﹐交出米洛舍維奇或其他疑凶。科什圖尼察還留下了一張手持槍械的照片。

但在過去數周的競選中﹐科什圖尼察的表現確實可以令人刮目相看。比如他主張民主與法治、主張秩序與非暴力、主張南聯融入歐洲與世界等等。

科什圖尼察獲過半選票是因為他對民族主義的堅持還是因為他對民主主義的倡導﹐乃是一個未經調查很難下判斷的話題。但從五十萬示威人群慶祝解放的氣氛看﹐似乎多數塞族人民尤其年輕一代﹐確實是在真誠擁抱民主、厭棄民族主義。科什圖尼察的性格被描述為斯文、理性﹐如果是這樣﹐就沒有理由相信他會堅持民族主義﹐因為這種信念已被證明無益於塞族人民。

然而﹐塞族的民族主義情結﹐乃源於數百年民族與宗教的衝突﹐而現實中﹐和他們相處的又是胸懷更窄的阿族人。看來問題既涉信仰與信念﹐最終的出路也衹能取決於東正教與回教之互動。東正教與天主教、新教的關係相比之下有共同基礎、易於互容。因此﹐如果塞族能適當控制民族主義情緒﹐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屇時必轉向科所沃阿族。

三)北約轟炸的影響

有人說﹐北約轟炸給塞人的心靈留下了創傷﹐為南聯民主化或融入歐洲增添了人為的障礙。其實這是無稽之談。北約對南聯的軍事干預﹐較之於有史以來所有戰爭﹐乃是最文明的一種。破壞基礎設施是要米氏投降。這些破壞若照南聯自身的能力﹐可能要花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修復到原有水平上。

破壞實事決定了﹐老米隔離統治的每一日延長都對南國的發展構成障礙。換言之﹐南聯若不融入歐洲人民就沒有好日子過。顯然這也是某種形式的"要挾"﹐但這"要挾"並不太壞﹕它衹是要求塞族作為歐洲一員﹐不要用野蠻對付不太開化的阿族人﹐也不要做俄國的馬前卒。一句話﹐各國各民之間務必平等相待。

北約各國在轟炸停止後立刻表態﹕衹要米洛舍維奇滾下台﹐歐洲各國愿意幫助南聯修復戰爭所造成的破壞。有人以為這是一時開的空頭許諾﹐其實這是出於道義上的認知。因為轟炸油庫、橋梁若不是出於軍事目的﹐就是為日後互動留下伏筆﹕北約有能力毀﹐也有能力修復﹔修復的唯一條件是南聯不能與我為敵。

飽受西方媒體詬病的﹐乃是北約轟炸南國電視台。但是﹐厭惡米氏喉舌的絕不衹是北約官兵。南國人民不是親手燒了米記電視台麼﹖這事實已為北約的轟炸作了合情的解釋。

有人懷疑﹐北約幫助重建南聯有沒有誠意﹖他們說﹐西方既不幫俄國﹐有什麼理由對南聯特別熱心﹖這道理乃是這樣﹕前蘇聯既是自作孽﹐就必須自食惡果。除了那些老舊的核設施﹐為了環境的緣故美國肯掏腰包為俄國揩屁股外﹐美國實在沒有理由為俄國人的共產主義狂想付任何代價。

從戰後美國幫助重建日本不難看出﹐北約對南聯的重建許諾絕非空話。因為巴爾干一向是個火藥庫﹐各國出錢若能保平安﹐也就阿迷拖福了。

結論

米洛舍維奇的垮台﹐既是因為民族主義走投無路﹐也是因為米氏政權的道德敗壞--值得注意的是﹐中共的政治黑暗、經濟腐敗、民族對抗白熾化﹐其嚴重程度較之於米氏政權實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對南聯也好對中共也罷﹐解決問題的手段基本上離不開武則天馴馬三部曲﹕鞭策股﹐鎬擊頭﹐匕首斷馬喉。南聯是在遭鎬擊後才馴服的。

回目錄

米洛舍維奇的下場

南聯反對黨全面贏得總統、議會、地方選舉的勝利﹐已使米洛舍維奇政權失去任何合法性。然而﹐因為擔心下台後會遭南聯人民的清算、國際法庭的審判﹐米洛舍維奇於是不得不耍無賴﹐硬將反對黨超過54%的選票作成48%﹔希望能在第二輪回的選舉中繼續舞弊、掙扎。對於這種無恥反對黨作出果斷拒絕實屬理所當然﹐因為﹐如果這次能夠接受米洛舍維奇作假﹐下次不管他怎麼作反對黨就沒有理拒絕的理由了。

這樣﹐南斯拉夫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就衹好為了米洛舍維奇再次經歷危機與動盪。

誰也不知道下一步會有什麼事發生﹐但大體上﹐南聯的局勢可有以下三種走向﹕一)米洛索維奇被刺殺。刺客恰恰是米洛舍維奇的死黨﹐因為他們不愿見"民族英雄"遭國際法庭審判﹐就拿米洛舍維奇當祭品了。二)在各方壓力與妥協下﹐米洛索維奇逃到俄國去避難。三)單方面舉行第二輪選舉﹐不管得票多少、參選人數是否過半﹐米洛舍維奇就是不肯下台﹐這總統他就當定了。

第三種情況出現後﹐南聯有兩種可能的走向﹕

A)南聯人民沒有反抗﹐反對黨也象過去一樣一盤散沙﹐繼續與米氏苟合、分贓。若這樣﹐南國在米氏有生之年﹐就會跟伊拉克一樣﹐全體人民成了個別政治流氓的陪葬。

B)人民反抗、主要反對黨不妥協﹐南聯陷入內亂狀態。如是﹐誡嚴或軍管就成了米氏繼續掌權的手段﹐南國人民想要擺脫黑暗﹐就得付出血的代價。問題﹕這種情況下北約是否有權出兵南聯﹖答﹕有。出兵之“二級頭銜?就是落 “他國?頭上﹐具體條件請參見國際法的規定﹔從道義上看﹐出兵原則包括﹕1)一國人民集體遭到奴役、或遭大面積的迫害。2)該國人民已起來反抗當局暴行﹐組織推翻暴力政府。3)該國人民或反對黨呼吁外國軍事介入。

"二級頭銜"來源於權利的轉讓﹐旨在保護人權、恢復區域秩序。從國際社會角度講﹐周邊國家有權出兵干預亂邦﹐是因為世界不能沒有秩序﹔一國的暴政或內亂必威脅到鄰國的安全。

回目錄

正義戰

戰爭﹐是主權國之間的武力爭奪(contention)。戰爭一詞也常被用於一國內部的衝突、暴亂、反叛等等﹐但在法理上﹐國與國的爭戰與政府使用武力鎮壓國內非法組織﹐乃是性質不同的兩碼事。人民革命則是指﹐因為一國政府名存實亡﹐人民用武力重建政府﹐旨在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生命、財產的安全﹐法律的公正及其它公民權利)。任何一紙正當的憲法﹐均保留有人民革命的特別權利﹐或剩餘權利(residual right)。

戰爭所涉及的最根本、最重要、最嚴肅的話題﹐乃是用武的正當性--就特定戰爭議題尋求"對"與"錯"的自然法基礎或道義依據﹐決定是否有權出兵。<<傳>>曰﹐"國之大事﹐在祭與戎"﹔孫子兵法亦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開宗明義﹕此處的"察"﹐含有"小心復審用武正當性"的意思﹐而不單是估量戰爭的輸贏。"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可以是出於實用主義的流氓邏輯。

戰爭是否正義﹐大體上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供參考。

一﹐出兵權之存在(The Existence of the Right of War)

出兵權是指一個主權國為保存自身的權利﹐運用武力威壓另一主權國。權利既涉及對方的義務﹐那麼﹐為確保權利不落空﹐以武力制服作為"最後的訴求手段"就是一種"完全的合理"。比如你入侵我的後院﹐我叫你離開你不聽﹐那麼我衹好讓警察把你移走﹔你用肢體與警察對抗﹐警察就有權用警棍制服你。

武力制服難免造成損害﹐故強制力量的使用必須限於﹕

1)必要性。即﹐各種非武力手段包括外交調亭手段耗竭後﹐方可考慮動武。注意﹐孫子的"伐交"﹐不單是"遠交近攻"之類的戰爭謀略﹐更重要的﹐是通過外交途徑達成用兵所擬定的那些訴求。許多戰爭原可以變換成外交。

2)損害必須是"有限的"﹐若不是"最低限度"的話。"不戰而屈人之兵"、"十則圍之"、"全國為上"、"窮寇勿追"等戰略、戰術﹐均包含有"最低限度損害"之人道考慮。老子說﹐戰爭不是"樂殺人"(老子第31章)。"有限損害"通常是相對於戰爭規模而言。

從一國整體利益考慮﹐出兵權必須限於國家當局﹐而絕不能落在個人或黨派手中。因為﹐國家是法律與秩序的守護者﹐國家意志以百姓福址為轉移﹔而個人或黨派則不然﹕衹要政治需要﹐獨裁者完全可以視戰爭為兒戲--比如﹐志愿軍 "抗美"﹐解放軍介入越戰而後又"反擊"等等﹐這些戰爭留下的惡果卻不由獨裁者承擔。

孫子兵法"計篇"裡的"五事"﹐頭等大事便是"道"。孫子說﹐戰爭若是出於道義﹐則必是"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注﹐這裡的"同意"乃是百姓的選擇﹐而不是打游擊戰﹐設陷阱將百姓捆在戰車上。使民 "與上同意"之現代闡釋﹕國家當局向百姓陳明戰與不戰可能招致的最壞後果﹐以及"舉十萬之師""日費千金"給百姓帶來的沉重負擔。在百姓了解戰爭後果且有權反對出兵的前題下﹐"民與上同意" 才算是"國家意志"。參見美國政客如何說服美國人民參與兩次世界大戰。

"民與上同意"的重要意義在於命運共同體之形成﹕
1)國家不會因為陷入戰爭困境而發生內亂。
2)民眾在戰爭中磨練出成熟的人格﹐如責任感。
3)戰勝﹐則舉國振興﹔戰敗﹐民眾也不失愛國情操。

總之﹐正義戰有助於提昇國民的精神境界。

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不取決於戰爭的攻擊性抑或自衛性﹐更不取決於誰"先開第一槍"。照一些國人的是非觀念﹐兩人對打誰先出手誰理虧﹐於是有了"不首先使用原子彈"之怪論奇談。但照法律邏輯﹐在公海或戈壁使用核武器未必不合理--不管是先用還是後用﹔而出於報復目的之濫殺無辜則無疑是反人類罪行--不管你是不是用了核武器。法律既禁止復仇與私刑﹐以復仇為目的之任何舉措都將被判為不義。

正義戰基於保護人民的權利﹐而不是以復仇、殺人為目的。

回目錄

二﹐戰爭之頭銜與目的(The Title and Purpose of War)

"師出有名"﹐這裡的"名"就是戰爭頭銜(Title of War)。

一級頭銜

1)以民為本的國家權利遭外來侵害﹐除戰爭外別無選擇。
2)此種"權利侵害"無可賠償、無可修復。
3)必要之懲罰用於削弱敵方威脅力量﹐旨在保障受害者未來安全。

以上三條乃正義戰的必要頭銜﹐缺少任何一條均構不成正義戰。

因為不存在高於主權國的權力機構(可用武保障權利者)﹐所以傳統上受害國既是原告又是執法者﹐這是國際戰爭不同於國內法律為受害者伸張正義之處。戰爭立法者在聖經裡是耶和華﹐在古代中國則是"道"。可見古人相信國家主權有限﹐相信唯上帝有權跨國主持正義。因為這緣故﹐古人每臨戰事就求問上帝﹐借以取得出兵權。

國家主權的目的﹐在於保護公民權利。

二戰後的"第三者干預"﹐如韓戰、越戰、海灣戰爭皆出於"有限主權"觀念﹔而北約出兵科所沃獲得多數國家支持的事實表明﹐當今世界已經將人權的重要性擺到主權前。主權的重要性被降低是因為﹐總有一些國家對"主權"概念作非人道的解釋﹐且在行政實踐中不斷用"主權"剝奪本國人民的權利﹐包括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的基本權利。

二級頭銜

出兵之二級頭銜落到"他國"頭上﹐條件包括﹕
1)一國﹐或一國的人民因為權利遭到侵害﹐對"他國"發出請求(request)。
2)無辜者遭殘害之慘境可與戰爭苦難比擬﹐且他國無法施以其它援救手段者。在這種情況下﹐受害者不僅有權武裝抵抗﹐而且還有權呼吁外界給予各種援助﹐包括武器裝備的援助﹔而他國以保護受害者為目的的武力干預﹐則可視為受害者的權利轉移。澳洲出兵干預東帝汶就屬於這種情形(雖然澳洲也曾承認"尼對東帝汶的主權)。

大體上﹐因A國殘害境內居民﹐B國對A國施以武力懲罰的情形有兩種﹕
1)"境內居民"是B國公民﹐於是B國對A國進行必要的懲罰﹐用武目的限於保障B國公民的權利及未來的安全。這樣的懲罰顯然師出有名。
2)受害者不是B國公民。一種觀點認為B國出兵仍然可以是正當的。因為既然世界不能沒有法律與秩序﹐那就不能否認一國志愿出兵維持秩序的正當性。至於B國干預A國之後﹐C國出現了與A國相似的情形﹐那麼B國是"必須以同樣方式干預C國﹖答案是未必﹐因為B國不欠C國人民的債﹐是C國政府欠人民的債。

正義戰不以國家福祉為目的。"國家福祉"﹕1)商業擴展﹐2)地域吞併。一國不可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以戰爭為手段打開他國貿易大門(鴉片戰爭式的貿易戰)﹐或以戰爭兼併地域。因為﹐在"國家以自身為仲裁者與監護人"的事實基礎上﹐根據自然權利(平等)法則﹐任何一國都無權視自身福祉高於他國福祉。

一國沒有理由借戰爭對外轉嫁政治、經濟危機。因為﹐既然"國家以自身為仲裁者與監護人"﹐那麼﹐一個主權國就必須對自身的一切行為後果負責﹐包括對自己所造成的政治、經濟危機負責﹐而沒有理由將這些危機轉嫁給別的國家﹐拿別的國家當犧牲品。

一國無權為某種信念對外發動戰爭或輸出革命。因為信念的"仲裁者與監護人"是個人而不是國家。一國既無權將信念強加給本國人民﹐就更沒有理由以戰爭為手段將信念強加給他國人民。注意﹐自由傳教不是信念之強加﹔而一國政府禁止或限制自由傳教﹐乃是踐踏國際人權公約與本國人民的公民權利。

正義戰之必要性
"必要性"不是"擁有發動戰爭之必要條件"﹐而是"不得已而為之"、作為最後手段。
因此﹐如果侵犯國已經--
*撤去對受害國的危脅
*修復了所造成的損害
*照公義要求已付出足夠的罰金或受到了足夠的懲罰
*對未來兩國間法定秩序與安全已顯示出負責的態度
--如果﹐經適當法律程序檢視與各國外交斡旋﹐證明上述一切確實出於侵犯國的誠意﹐那麼﹐一場對該國的戰爭就未見得是"必要的"。

受害國是否認同國際公斷則取決於受害國本身的資格。因為﹐根據自然法針對現存國際秩序所確立的原則(國家是自身的仲裁者與監護人)﹐衹有受害國才有權利對自身所遭受的損害﹐決定該作什麼樣的反應。國際法不強制過渡這類的法定權利﹐除非該國與他國或某國際組織有約在先。

如果冤情不明﹐且國際社會認為有必要安排仲裁﹐那麼在仲裁得出結論以先﹐戰爭的必要性就不能成為最後的說法﹔而在得出仲裁結論之後﹐是否接受裁判結果依然由受害國決定--裁判結果若不被當作命令﹐那就衹好作為一種推荐。 建立公正的國際仲裁並非易事﹐但在過去五十年﹐人類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受害國所受的傷害主要是指權利受到侵犯﹐而"權利被侵犯"又可以分為名與實兩種性質的損害﹕名的損害=國家尊嚴與榮譽遭破壞﹔實的損害則=人民生命、財產遭破壞。兩種損害均構成出兵頭銜的具體內容﹐但在不同情形下﹐兩種損害在決策思維中所占的份量可能會有很大的反差。

如何拿捏"名"與"實"的分寸﹖

多數國家在權利遭到踐踏時﹐傾向於選擇戰爭、拒絕修復與賠償。因為人們確信﹐"人若犯我而我不犯人"衹會使壞事變成禍事--或曰﹐如果在小事上國家主權不被尊重﹐遑論在大事上他人會尊你的國家主權。比如中國駐南領館挨炸﹐許多人就認為﹐若不給美國一點臉色看﹐今後中國就抬不起頭來。

這種想法不能說毫無理性依據﹐但主要是出於人們對武力的自豪﹐對國家榮譽的敏感﹐或執著於國家概念的虛妄認知上。虛妄的認知加上激動的情緒﹐難免會使人的思維脫離現實、過份誇張所遭到的損害﹐使復仇心理陷入惡性循環﹐讓百姓在"愛國"名下蒙受戰爭的災難--許多國際爭端就這樣起因﹐也就這樣收場。老子曰﹕"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胜敵者不与"。希望人人都能明白這麼個道理﹕戰爭即破壞﹔武力不是國家尊嚴的靠山。這邏輯乃是這樣﹕若戰爭為保護生命、財產﹐一國就沒有理由為已有損失﹐讓現存生命、財產遭殃。所謂"知兵非好戰"就是﹐知兵者注重"實"、"知用兵之害"﹔而好戰者為煽動戰爭仇恨﹐不惜對"名"進行別有用心的誇張。

理論上﹐國與國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乃是以法律理念(契約關係)為基礎的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的關係﹐而不是以暴力為基礎的奴役與被奴役。現實中﹐就算是敵對國﹐在非戰時期的最壞關係也不過是互不往來--一種多少尚存互信、尚能互容的雙邊關係﹐而不是真正的勢不兩立。所以﹐良好的雙邊關係之維係主要靠誠意﹐而不良的雙邊關係之維係則主要靠理性。外交不容仇恨與暴力(語義上﹐仇恨是排斥、暴力是瓦解。熱戰或冷戰不具外交關係的實質意義)、仇恨與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回目錄

三﹐正義戰之降服內容(The Subject-Matter of the Right of War)

武力是制人與自制的能力﹐而不是盲目毀滅的暴力﹔正義戰不是雪恨伸冤﹐而是為保證權利不再受侵犯﹐用必要的武力制服敵國﹐並施之以處罰、審判戰犯、對該國的武裝力量嚴加管轄。"必要的武力" = 照國際公約規定﹐限打擊目標於敵國戰斗力量以及相關的設施﹔將生命財產損失減到最低程度。

因此﹐敵國的婦女、兒童、老人、傷病員以及所有非實際參戰人員﹐敵國的非軍事設施如民宅、醫院、學校、戲院、商場等等均不應成為打擊對象。若這些對象遭到襲擊﹐軍方就必須給出具體理由﹐對 "必要性" 作出解釋﹔或照事實將之歸於誤判、偶然之不幸--總之﹐文明之師不能無視這類損壞。頑童式的破壞(wanton destruction肆意的破壞)不但不能使敵方降服、無助於賠償或修復﹐反而會使"適度的懲罰"演變為無止境的破
壞﹐使戰爭偏離原初的軌道而"走得太遠"。美國內戰期間喬治亞﹐南部卡羅萊那﹐Shenandoah流域的破壞以及1814年白宮的焚毀﹐都屬於這類"頑童式的破壞"。

"戰爭的苦難不可避免"雖是真切的判斷﹐但因缺乏道德立足點﹐就不能被用於為頑童式的破壞行為開罪。因為"不可避免"之說如果成立﹐人類的良知就不能為減低戰爭苦難起到作用。 "該死的衹好死﹐該破壞的衹好破壞" 之類的宿命論﹐是自動將良知暴露在戰爭罪惡之下﹐讓良知被戰爭踐踏、被苦難淹滅﹐使戰爭與人陷入惡性互動。黑格爾說"大凡存在都合理"﹐但此處的"理"是事理而不是倫理(實踐理性)。倫理與宇宙秩序的關係是和諧而不是合一。

虐殺戰俘、戰囚、傷員不僅沒有"用武的必要性"﹐而且是一種侵權﹐一種違犯國際法的行徑﹐因為戰俘、戰囚已經投降﹐不再是參戰人員。戰場上對敵方傷員的照料﹐通常歸於人道主義(道德義務)而不是公義(法律義務)。

戰爭之國際立法旨在減少人員傷亡、降低戰爭苦難﹔戰役之合理設計是瓦解敵方戰斗力、將敵方攆出衝突﹐而不是 "完全、徹底、干淨、的" 殲敵(樂殺人)。在此合乎自然法的邏輯基礎上﹐國際協議禁止了某類軍火的使用﹐包括超限度殺傷的軍火﹔導致受害者強烈痛苦的軍火﹔造成不治損傷的軍火等等。禁止用毒是為了避免大量無辜被累及﹔禁止暗殺是因為﹐每個人都有生存權利﹐而決定個人生死的是上帝而不是刺客。換言之﹐從軍者有權在戰場上決定自己的生死﹐暗殺是踐踏公平。

沒有任何正直目的允許使用不道德手段。因此﹐撒謊、不良信念(bad faith)、假見證(perjury)、背信棄義(treachery)、戮殺無辜、頑童式的毀壞﹐無法無天的掠奪與暴行等等﹐都不應在正義戰名下逃脫法律或輿論的懲罰。

有人認為(比如Grote信仰者)﹐敵對狀態下的撒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不道德﹔而衹有欺騙了那些有權了解情況的友邦國家﹐才算是不道德的。又有人說﹐就是當今的外交﹐也不見得一個國家真能保證在每一件事上不撒謊、不欺詐--因此﹐在戰爭狀況下﹐出於戰略需要的欺詐﹐衹要不踐踏誠信(good faith)與俗成信念(commonconvention)就構不成內在的不道德(intrinsically immoral)。問題是﹐1)謊言傷害的主要對象是誰﹖是撒謊者還是被騙的對象﹖2)是否存在不踐踏誠信的欺詐﹖從媒體披露出來許多冷戰故事看﹐欺詐已經使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蒙上了良知污點。比如暗殺間諜﹐就是國家當局為掩蓋事實真相不惜動用了非法手段﹔而國家當局的非法行為如果能夠被容忍﹐那就意味民主體制的最終癱瘓。

戰後的再調整(readjustment )。若戰勝國屬正義一方﹐那麼要求修復原先的損害則是合理之舉。賠償乃是照損失的比例對戰敗國進行處罰(penalty)﹐旨在阻嚇所有好戰國。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及49年獨立建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均放棄以國家名義對日索賠﹐大體理由可參見從軍事金網考貝的"日本的戰爭賠款"一文。

回目錄

四﹐出兵權限(The term of the right of war)

"出兵權限"是指﹐可以被正當地加以討伐的對象國。比如海灣戰爭中的伊拉克。具體條件是﹐該國侵犯了別國的一項完善權利(a perfect right)﹐或涉及這類侵犯之企圖。此種完善權利在兩國關係中具"嚴格公義"性質﹐有著用戰爭強制執行法律義務的合理性。

這裡﹐必須分清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的區別。

一項司法責任(A juridical duty)是指﹐對方擁有一項權利而你卻未照協定履行責任。道德責任(ethical duty)則不基於公義﹕對方既無權利﹐更無所謂權利被侵犯的問題。出兵權的基礎是一項權利被侵犯或受威脅﹐而不衹是某種道德責任之忽略。國與國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一樣﹕張三無權使用暴力迫使李四去做什麼。一國出於禮讓(comity)與他國分享本國資源並不意味著他國有權享受這樣的好處。所以﹐一國沒有理由出於自
身發展的需要﹐用武力去強迫他國開發資源。

公義以保障人的基本尊嚴為宗旨﹐但它的前題卻是每個個人的生存。

假設A國因人口超載、水土資源不足面臨水荒、饑荒﹐而B國擁有大量水土資源卻拒絕開發﹐那麼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A國是否有權出兵奪取B國領土(資源)或以武力強迫B國出售資源﹖答﹕YES。因為地球資源的存在目的﹐是為了全人類的生存而不是為了部分人類的幸福。耶穌說﹐"天父叫陽光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可見誰也無權剝奪一人或一國享用上帝賦予的自然權利﹐不管人與人或國與國的關係有多僵。

然而迄今為止人類經歷的所有饑荒或水荒﹐都不是因為資源不足或資源自然分配不當。理由﹕1)照平均生活標準﹐地球可以承受五倍現有人口。2)一國居民若有遷徙自由權﹐一處水土短缺可以遷往另一處。3)國際救災途徑之存在。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國因人口密集或資源短缺遭他國奴役﹔也沒有一國人民因資源短缺失去生存權或被迫打胎。以59-62年的中國為例﹐3000萬人不是死於局部地區的旱災﹐而是死於謀生自主權、遷徙自由權、緊急情況下獲外援助權被剝奪。時下中國北方缺水﹐亦當歸因於國人遷徙自由(逃荒自由)被否定50年。

一國人民集體遭受奴役、或遭大面積迫害﹐其他國家是否有權出兵干預﹖答案﹕YES。理由﹕一﹐該國人民有權反抗﹐有權接受外援、推翻暴政﹐有權重建國家﹐因為國家權利是人民權利的轉讓。二﹐任何國家都有權出兵干預危邦或亂邦﹐因為一國的暴政可能威脅到他國安全。在危邦擁有毀滅性武器的情況下﹐該國人民之不能自主意味著其他國家已經暴露在毀滅性武器的威脅下﹕同種同文的人民既淪為奴役、迫害對象﹐誰能相信不同膚色的人種能躲過毀滅的下場﹖

回目錄

日本的戰爭賠款

(軍事金網訊)二次大戰後﹐根據國際法有資格向日本索取戰爭賠款的戰勝國是:中國、美國、英國、蘇聯、荷蘭、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其中中國、美國、英國、蘇聯、荷蘭、澳大 利亞、印度都放棄了戰爭賠款﹐而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柬 埔寨則得到了戰爭賠款。具體數額是:(均為當時價格)印度尼西亞:8 億美元菲律賓:8億美元緬甸:2億美元越南:3900萬美元老撾:278萬美 元柬埔寨:417萬美元。此外﹐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這四個在法律上本來沒有資格 獲得戰爭賠款的國家﹐通過對日"鬥爭"也得到了賠款。具體數額是:韓 國:3億美元新加坡:2500萬新加坡元馬來西亞:2500萬馬來西亞元泰國 :150億日元。

後來﹐瑞士、西班牙、瑞典、丹麥這四個二次大戰時的"中立國"﹐ 也向日本提出賠償戰爭時所毀壞的他們在中國和東南亞的財產﹐日本也對 此作了賠償。具體數額是:瑞士:11億日元﹐西班牙:20億日元﹐瑞典: 5億日元﹐丹麥:7億日元。比較 複雜的是蒙古﹐因為戰前日本不承認蒙古是獨立於中國的國家﹐所以日本認為中國放棄賠款就等於蒙古也放棄了賠款。但後來經過交涉﹐日本同意向蒙古提供50億日元的無償經濟援助﹐作為變相的賠償。

戰後日本支付的戰爭賠款共計22.3億美元﹐相當于中國1901年庚子賠 款的12.6倍(庚子賠款為4億5千萬兩白銀)。下面就分別介紹一下日本對 各國的戰爭賠款情況。

一、舊金山對日講和會議及其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後﹐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進駐日本。在怎樣處置日本方面盟 軍制定了三大基本方針:1、日本非軍事化﹔2、在保證日本國民最低生活標準的範圍內進行戰爭賠款﹔3、日本在外國的資產交聯合國處理。

第1項和第3項的處置都順利進行﹐但在日本賠款方面遇到了很大的難 題。按照傳統的戰爭賠款方法﹐有現金賠款和實物賠款兩種。由于日本的 國庫早在戰爭中掏空了﹐所以向日本索要現金根本不現實。然而日本又是 自然資源極其貧乏的國家﹐既沒有石油煤炭等能源﹐也沒有鐵礦金礦等礦 藏﹐以礦產等自然資源進行賠償的方式也行不通。剩下的只有用機器設備 等實物進行賠償﹐可是日本工廠的機器大部份都在美軍的戰略轟炸中被炸 毀﹐船舶也大部份被美軍擊沉﹐可以用于賠償的實物也少得可憐。

從1947年4月開始﹐盟軍陸續從日本拆撤出40000余臺機器﹐作為"中 間賠償"分給中國(54.1%)﹐美國(菲律賓的宗主國﹐1946年菲律賓獨 立後轉交菲律賓﹐19.0%)﹐英國(緬甸、馬來亞、香港的宗主國﹐15.4%)﹐荷蘭(印度尼西亞的宗主國﹐11.5%)。蘇聯則自行將"滿洲國" 的一些機器設備拆運回蘇聯。不過這些機器
的價值總共才值400 余萬美元 (當時價格)﹐作為戰爭賠償也太少了一些。然而當時的日本就象輸得只 剩下最後一"褲衩的賭徒"再敲也敲不"錢來。1949"5 月﹐盟軍"高司 令部?w停止這種從日本拆撤機器的中間賠償。

由于日本沒有自然資源﹐糧食也不能自給﹐必須向國外購買糧食和燃 料等生活必需品。加之當時盟軍的抑制日本政策﹐使日本的經濟極度蕭條 ﹐沒有錢向國外購買糧食等生活必需品﹐迫使美國不得不每年撥出數億美 元的經費來為日本購買糧食和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因為作為日本佔領國的美國有義務保證日本國民維持最低水準的生活。由于日本人口多(當時近 一億人﹐大約為美國人口的一半)﹐特別是缺乏自然資源﹐什麼都要靠進口﹐所以維持日本國民的最低水準生活也要很大的開支﹐到1950年﹐美國 已為日本補貼了20余億美元﹐已成為美國財政的一大負擔。

當時有人開玩笑說:日本才賠了美國幾百萬美元﹐美國反倒貼了日本幾十億美元﹐美國是戰勝國向戰敗國"賠款"。此時﹐美國人意識到抑制 日本的政策對於美國來說是得不償失﹐有必要扶持日本在經濟上獨立來減輕美國的財政負擔。另外東亞的國際形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49 年中共建國並與蘇聯建立了同盟關係﹐1950年北朝鮮發起了朝鮮戰爭﹐日本的三面已都被共產主義陣營所包圍﹐使日本在地理位置上成為反共的橋 頭堡。因此美國感到在政治上也有必要扶持日本來遏制東亞的共產主義勢力。

在此情況下﹐美國轉變了抑制日本的政策﹐開始積極扶持日本。扶持日本的第一步就是要使日本重新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1951年9月﹐在美 國的主持下﹐在舊金山召開了由52國參加的對日講和會議。蘇聯、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由于抗議美國不讓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中國代表參加會議﹐ 拒絕在和約上籤字。另外舊金山對日和會也邀請印度、南斯拉夫等國參加﹐但這些國家沒有派代表參加。

中國和韓國也要求出席舊金山對日和會﹐但沒有被邀請。韓國被拒絕參加的理由是:韓國在二次大戰時是日本的殖民地﹐韓國人在二次大戰時 是日本侵略的協力者或"幫凶"﹐因此韓國不是戰勝國無權參加舊金山對日和會﹐也無權得到戰爭賠款。

由于當時中國有兩個政府﹐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所以邀請哪個政府代表中國參加對日講和會議成為一個比較棘 手的問題。蘇聯和英國主張由受戰爭損害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派代表參加舊金山和會﹐蘇聯和英國反對邀請台灣政府的理由和韓國一樣:台灣在 二次大戰時也是日本侵略的協力者﹐因此台灣不是戰爭被害國﹐台灣人也無權得到戰爭賠款。然而美國卻堅持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才是可以代表中 國人民的合法政府﹐主張邀請台灣政府。雙方爭執不下﹐最後只好達成既不邀請北京政府﹐也不邀請台灣政府的妥協案﹐所以北京政府和台灣政府 都沒有參加舊金山對日和會。

清政府在馬關條約中明確規定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但日本在舊金山和會上只是宣布放棄對台灣的主權﹐並沒有象英國歸還香港那樣把台灣的主 權交還中國﹐因為北京政府和台灣政府都聲稱自己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所以無法確定交還主權的對象。但由于日本已宣佈放棄對台灣的主權﹐ 在國際法上台灣就成為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土地﹐這就意味著台灣在法律上是獨立的國家。中國大陸在法律上並不擁有對台灣主權的"台灣地位未定 論"說法也起源于此。

在舊金山和會上﹐美國代表說:參加會議的各戰勝國都有權向日本索取戰爭賠款。但由于日本的資源和經濟現狀﹐我們不得不面對日本無力支 付巨額戰爭賠款這一事實。如果對日本要求過份的戰爭賠款﹐將會導致日本經濟無法自立。這不但不利於整個世界經濟﹐也要增加美國的經濟負擔。 因此美國建議各國對日本的戰爭賠款予以寬大的處理。在美國的說服下﹐英國、蘇聯、荷蘭、澳大利亞都宣佈放棄日本的戰爭賠款、但東南亞幾個 新獨立的國家則強烈要求日本對他們進行戰爭賠款。這幾個國家是印度尼西亞(1949年從荷蘭獨立)、菲律賓(1946年從美國獨立)、緬甸(1948 年從英國獨立)、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均在1950年從法國獨立)。

菲律賓代表開價最高﹐聲稱菲律賓是太平洋戰爭的主戰場之一﹐菲律賓受到了巨大損失﹐要求日本賠償100億美元。但緬甸代表卻持同情日本 的立場﹐反對菲律賓的巨額賠款要求。緬甸代表說:緬甸在二戰時的損失比菲律賓還大﹐然而緬甸卻反對向日本索要超過日本支付能力的戰爭賠款﹐ 緬甸只提出2億美元的賠款要求。由于東南亞各國在賠款問題上不能達成一致﹐舊金山和會最後規定日本有向這些國家賠償的義務﹐但具體的賠償 額由日本在會後分別與各個國家進行單獨交涉。舊金山和會還特別規定日本在進行戰爭賠償時﹐原則上不支付現金﹐而是用生產物和勞役的方式支 付。這對于日本是非常有利的。

若不是美國替日本擋住﹐日本這樣的無條件投降戰敗國將不得不賠償上百年也還不完的天文數字戰爭賠款。由于美國的盡力幫助﹐日本在舊金 山講和會議上得到了異 常寬大的處理﹐這是日本能夠實現經濟起飛的基本前提。後來日本在國際政治上緊跟美國﹐某種程度上也是表示對當年美國 寬大的感謝。

二、日本對中國的戰爭賠償問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蔣介石當即發表了中國對日本 "以德報怨"的著名講話。蔣介石雖然沒有提到戰爭賠款一事﹐但確定了中國對日本寬大處理的方針。1949年菲律賓派特使訪問蔣介石﹐商討共同 對日索取賠款之事。蔣介石卻說:"要對這次戰爭負責任的是日本軍閥﹐而不是日本人民。要求日本人民負擔戰爭賠償的作法是不公平的"。這初 步表明蔣介石有放棄日本戰爭賠款的意思。1946年國民政府發表的抗戰期間的損失是:軍人死傷321萬﹐財產損失133億美元。

日本在舊金山講和會議以後﹐在究竟與哪個中國政府打交道問題上躊躇不定。北京和台北也私下活動﹐勸說日本和自己談判將可以獲得更寬大 的處理。但美國卻要求日本和台灣的國府談判﹐在美國的督促下﹐日本和台灣國府在1952年2月開始談判﹐4月28日結束﹐簽訂了"華日和平條約"。 在華日和平條約中表明中華民國政府放棄要求日本進行戰爭賠款的權力。

台灣的國府之所以放棄日本的戰爭賠款﹐其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蔣介石的"以德報怨"對日政策﹔第二是國府退居台灣後國際地位大大降 低﹐希望以放棄戰爭賠款為代價換取日本對台灣在政治經濟上的支持﹔第三是大中華思想的影響﹐別的大國都放棄了日本的戰爭賠款﹐中國人也應 該有個大國的樣子﹐不應該象小國那樣斤斤計較戰爭賠款。

現在有一些文章說台灣是在美國的壓力下放棄戰爭賠款﹐這是不符合歷史情況的。當然向日本索取幾百億美元的天文數字戰爭賠款美國當然不會同意﹐不過向印尼、菲律賓那樣索取10億美元左右的戰爭賠款是沒有太 大問題的。不過日本人還是比較感激蔣介石的"以德報怨"政策﹐不時有人撰文對蔣介石表示感謝。在附錄中付上1999年7月日本一份大報上登載的 一個日本人寫的感謝蔣介石的文章以及另一個日本人的讀後感。

在1958年以前﹐日本政府基本上對大陸和台灣政府保持等距離關係。1958年大陸砲擊金門以後﹐日本政府開始轉向反共﹐當時的岸信介首相公 開聲稱支持台灣反攻大陸﹐並表明日美安全條約的防禦範圍包括金門、馬祖在內。不過當時日本政府對中國大陸實行"政經分離"的政策﹐與大陸的經濟和民間交流仍然比較活躍。1963年10月7日﹐大陸的機械工程學會翻譯周鴻慶在訪問東京期間﹐提出要前往台灣政治避難。臺灣要求日本允 許周鴻慶前往台灣﹐但日本政府在北京的壓力下﹐1964年1月將周鴻慶送還大陸。這一行為激怒了台灣﹐蔣介石當即召回駐日大使﹐並聲稱要與日本斷交。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派出前首相吉田茂為特使訪問台灣﹐特別說明日本將在道義上支持台灣反攻大陸﹐並對與大陸的經濟交往持慎重的態 度﹐補救了緊張的臺日關係。

"華日和平條約"簽訂後﹐日本和台灣保持了比較密切的經濟關係﹐特別是日本企業對台灣的直接投資﹐是對台灣投資最多的國家。1965年美 國停止對台灣的經濟援助後﹐日本開始向台灣提供日元貸款﹐對台灣的經濟有一定的幫助。但1972年日本和中國大陸建交後﹐台灣譴責日本"背信 棄義"﹐宣佈同日本斷交﹐並掀起了抵制日貨的反日活動。在一段時間內﹐日本與台灣的貿易曾大幅度下降。

在臺日斷交後﹐日本與台灣的交往只限於民間的經濟交往。由于台灣 和日本具有領土小、人口多、資源缺乏的共同特徵﹐所以台灣採取了從日 本進口機器設備﹐利用台灣的廉價勞動力製成工業品向美國出口的經濟戰略﹐取得了成功。同時日本對臺灣進行了比較積極的技術轉讓﹐特別是在 電子和精密機械領域﹐將一些一般不對外轉讓的先進技術轉讓給台灣的企業﹐對台灣企業的技術進步起到不小的作用。台灣和日本的大企業領導人之間的私人關係比較密切﹐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間的非正式交往也十分頻 繁。

中國大陸由于一建國就宣佈向蘇聯"一邊倒"﹐所以"作為美"保護 ?漱擖誘孜"S有什麼政治上的聯繫。1951年1月﹐北京政府新公佈的抗 戰期間的人員和財產損失數目為:人員損失1000萬人﹐經濟損失500億美 元﹐比以前國民黨政府公佈的損失數字大大前進了一步(現在這個數字已 達到:人員損失3500萬人﹐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舊金山講和會議和臺 日間的"華日和平條約"鑒定後﹐北京政府聲明中國保留要求日本賠款的 權力﹐當時北京政府要求的賠款額是500億美元﹐相當于中日甲午戰爭時 中國對日本戰爭賠款的470倍(甲午戰爭的賠款為2億3千萬兩白銀)。

1960年10月周恩來會見日本自民黨顧問時﹐仍然強調中國保留對日本 索取戰爭賠款的權力。但是中國和蘇聯惡交後﹐大陸在國際上處於十分孤 立的地位﹐大陸的週邊蘇聯﹐台灣﹐印度﹐日本都是北京政府的敵人。在 此情況下﹐北京政府感到有必要緩和與日本的關係﹐團結更多的力量來對 付最大的敵人蘇聯。1965年5月﹐廖承志在會見日本客人時說:"中國不准 備靠他國的戰爭賠款來建設國家﹐而且要求沒有戰爭責任的一代人為前人 支付戰爭賠款是不合理的"。這暗示著北京政府準備放棄日本的戰爭賠款。 1971年美國越過日本直接和北京接觸﹐使日本人大吃一驚。1972年﹐中日 兩國開始商討國交正常化的問題。

在中日兩國關係正常化的談判中﹐日本的戰爭賠款問題是一個比較大 的問題。但由于北京已準備放棄戰爭賠款﹐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的談判比較 順利。唯一引起爭執的是中方在共同聲明中說:"中國放棄要求日本進行 戰爭賠款的權力"﹐但日方提出異議:"在日本和台灣中華民國政府鑒定 的日華和平條約中﹐中華民國政府已代表中國放棄了要求日本賠款的權力﹐ 所以在法律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能再次放棄已經被放棄的權力"。後 來在共同聲明中﹐中方把放棄戰爭賠款的"權力"改為放棄戰爭賠款的 "要求"﹐這暗示著北京政府承認台灣國府鑒定的華日和平條約具有法律效力。

1972年中日恢復國交後﹐開始商討籤訂"中日和平條約"。但由于中 方堅持寫入針對蘇聯的"反對霸權主義"的條款﹐使"中日和平條約"的 簽訂拖延了不少時間﹐最後終于在1978年8月正式簽訂了"中日和平條約"。 由于日本和美國的特殊關係﹐中國不可能要求日本在政治上支持中國的立場﹐於是中國對日關係的重點放在了經濟上。1978年﹐華國鋒提出了建設 十大鋼鐵基地、十大石油基地、九大有色金屬基地的激進重工業發展計劃。 由于中國缺乏資金﹐開始向日本大規模借款﹐因為當時其它國家都無意向 中國提供巨額借款。

1978年中國向日本提出55億美元的巨額借款要求﹐日本政府最後同意 向中國借款3900億日元(折合18億美元)。後來日本政府又在1984年、88 年和98年﹐三次向中國提供了巨額政府貸款﹐共計20000億日元。到1997 年底﹐已交付中國14000億日元﹐而中國到1997年底的償還額僅為200億日 元。日元貸款的特點是:數額大﹐利息低(年息3 %左右)﹐償還期限長 (償還期限30年)﹐是一種少有的優惠借貸﹐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不 小的促進作用。日本人把這種以特別優惠的條件向中國提供巨額借款﹐看作是對中國放棄戰爭賠款的報答和對過去侵略行為的贖罪。

1990年貽d始﹐日本的對外援助金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對外經 濟援助國。97年日本的人均對外援助額為74.4美元﹐比美國(23.2 美元)、 英國(57.3美元)、德國72.2美元)都要多。此外美國經濟援助的重點 是以色列、埃及、土爾其、南非等戰略國家﹐英國經濟援助的重點是英聯 邦國家﹐德國經濟援助的重點是東歐國家﹐而日本經濟援助的重點則是中 國。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最大的援助國一直是中國﹐每年向中國提供5億多美元的經濟援助(包括有償和無償的援助)。日本人非常不滿中 國政府有意識地控制日本對中國經濟援助和政府借款的報導﹐不讓中國人民知道日本對中國進行的經濟援助的真相。比如北京的地鐵二期工程是由 日本援助修建的﹐日本大使館採訪了1000多名乘坐地鐵的北京市民﹐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此事。

因此不少日本的政治家對日本政府的援助中國政策提出了激烈批評﹐指出現在日本是花巨款來買回中國人的敵意﹐要求今後用讓中國老百姓知道的形式來對中國進行經濟援助。還有人聲稱象中國這樣自尊心非常強烈的民族﹐在接受別人經濟援助時並不感到高興﹐甚至有可能反而感到恥辱。 因此建議日本政府改變對中國的經濟援助政策。

總而言之﹐中國的台灣和北京政府都自願放棄了日本的戰爭賠款﹐對此日本人是比較感激的。日本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和政府貸款﹐也是希望以 此來表示對以前侵略行為的"贖罪"。當然中國人對日本的歷史仇恨不可能簡單地用金錢來買回﹐中日間的關係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法走出歷 史的陰影。

回目錄

四種戰爭(干預)類型

A)為經濟利益而戰。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海灣戰爭。
B)擴張領土的戰爭。如日本侵華..美國-墨西哥戰爭..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C)為意識形態而戰。越戰..兩伊戰爭﹐及所有宗教戰爭。
D)獨立或解放戰爭。美國獨立戰爭..EISalvador。

北約對南聯的干預顯然不是A)或B)。也不是D)。

爭端涉及C)﹕
*"斯拉夫人"的問題﹕與其說是種族﹐倒不如說是傳統與現狀之間的衝突。
*宗教方面﹕基督教東..西分裂遺留下的歷史問題﹐而不是基督教義的分岐。
*共產黨意識型態下的斗爭手段﹕米氏..KLA..中共﹐制造矛盾耍小聰明。
*人權或主權誰為大﹕不幸衹能用武力來說明問題。共產黨人所信靠的邏輯。
*歐洲統一=>美國集中力量干預亞洲事務=>21世紀新世界秩序的形成。

回目錄

幾個戰爭英語單詞

demilitarize﹕非軍事化。如﹐軍事組織的解散。
disarm﹕繳械。

surrender﹕投降。權能或控制權被迫轉向征服者。
conquer﹕征服。以器物..智能..道德力量獲得控制權。

defeated﹕戰敗﹐較量失利=>意志受挫。今以戰犯受審為標誌。
victory﹕勝利。於戰爭終局取得霸權或優勢。達到戰爭預設目的。

loser﹕失敗者。在爭競中因腐敗(低效..無能)..神經脆弱而注定地處於下風﹐或習慣性地成為大玩家賭桌上的犧牲品。
triumph﹕凱旋。古羅馬慶祝軍隊勝利班師的儀式。特榮耀。

回目錄

南北戰爭

大體上﹐與南北戰爭相關的重大事件有﹕

*1828年Adrew Jackson被選為總統。一個貧民出身..沒有文憑的人能當選總統﹐是美國走向民主的重大標志﹔階級隔閡隨著被打破﹐美國人因此對自己的公民身份感到驕傲﹕衹要是美國公民﹐就有德性與機會當總統﹐而不管他是貧是富是貴是賤教育程度是高是低。
*1800-1860美國從南部或購買或吞併了大片土地(Louisiana, Texas, Oregon...) 與此同時這些地區也給美國帶來了蓄奴問題﹐導致南北摩擦﹕北方﹐尤其是新英格蘭﹐對蓄奴的遣責聲一浪高過一浪。
*1820年Henry Clay 的Missouri妥協方案允許在Missouri境內保留蓄奴制﹐同時禁止了Missouri以外的其它Louisiana地區的蓄奴制。該折衷方案也曾一時促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但不久﹐北方又再度掀起遣責蓄奴的浪潮。林肯乃是許許多多反蓄奴制的社會活動家之一。
*1858年在參議院裡林肯曾這麼說﹕
"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
I believe this government cannot endure permanently half slave and half
free. I do not expect the Union to be dissolved -- I do not expect the house
to fall--but I do expect it will cease to be divided. It will become all
one thing,or all the other."
可見在林肯就任總統前﹐南方的奴隸問題已造成國會分裂﹐其嚴重程度足以隨時觸發一場超乎政治手段的紛爭。
*1861年林肯在發表總統就職演說的時候﹐反蓄奴制與支持蓄奴制的對抗己到了白熾化地步﹐國家分裂的危機迫在眉睫。林肯的總統就職演說從開場到收尾﹐始終圍繞著蓄奴反蓄奴的問題..由蓄奴反蓄奴引就的國家分裂及其相關的法律問題。

*林肯上任總統不久﹐南方諸邦便結成了邦聯(Confederacy)與北方對抗。同年夏季內戰爆發。1865年4月南將Lee向北將Grant投降﹔數日後林肯遇刺。

南北戰爭對全世界人民的自由解放..民主人權..及繼起的國族主義﹐均有重大影響﹐而其中最主要的﹐乃是人類對奴役的不人道達成了統一的價值觀﹐使後來盟軍對希特勒作戰多了一根精神支柱﹐為西方與共產陣營對抗增添了一份道德力量。戰後各種人權公約的誕生也可視為南北戰爭精神的延續。

南北對立曾被形容為"兩種不同的文明"﹐確實有點象時下海峽兩岸的對立。不同的是﹐南北的差別不是由長期分治形成體制差別﹔南方的邦聯也不是由戰爭造成事實的獨立﹔而是因為大片併吞土地後﹐北方既不能接受南方的蓄奴制度﹐又未能促成南方蓄奴者從事政治改革..放棄既得利益--包括壓榨奴隸帶來的經濟利益﹐及虐待奴隸獲得的快感。

奴役導致國家分裂..戰亂。從這意義上講﹐南北戰爭是值得借鑒的。

回目錄

中越戰爭

五十年中國外交的唯一"勝利"是尼克松敲上門來
是美國為對付蘇聯玩中國這張牌﹐而不是中國強大
於是美國在新疆建立軍事觀測站﹐找蘇聯麻煩
因為有了新的戰略伙伴﹐美國才放心撒手越南
也知道越南腳踩中..蘇兩隻船﹐中越必有摩擦
終於五架米格17襲擊西沙
而後是洪森與波爾布特干戰
老鄧出訪美國﹐謀"教訓一下越南"
獲得了卡特私下示意的"道義支持"
可戰斗一打響﹐中國遭全世界唾罵
美國火雞脖子一縮﹐竟不敢吱聲啦
當然美國還是支持中國啦
為中國提供地面衛星資料﹐陳明越軍分佈狀況
讓解放軍得以避開越軍主力﹐找越南民兵交戰

有8歲孩童掏槍擊斃解放軍師長
被放在坦克車經過的路上
最後連尸體的痕跡都不見了
解放軍越南行"三光"﹐一如日寇侵華
擊斃婦孺也算戰續﹐否則便無勝利消息

一路用前鋒部隊戰士的身體滾雷
大兵終於進到諒山﹐"可以俯瞰......"
於是河內開始發話
說是趁早撤兵﹐越南就能放中國一馬
並保證不追打﹐念在多年交往的份上
咋辦﹖也衹能照越共給的台階下
花了整整三個月
部隊才從越南"凱旋"歸來
最後的動作是無數地雷在中越邊境埋下
又多了個眼下的清雷麻煩

越戰到底打啥
說是"圍魏救趙"
越軍主力在棉在寮都固若金湯
說是"教訓"
卻由越軍放人放馬
以為得到美國支持就能操縱西方
卻遭舉世的唾罵
灰溜溜數十萬官兵命喪他鄉

越共沒把中共放在眼裡
衹因太明白中國軍隊的底細
吃敗仗方有點自知之明
於是
"落後就要挨打"成了檢驗過的真理
大興科技救國
張愛萍曰"中子彈何難"
果然"中國人之聰明"不同凡響
十年後有了中子彈
秘密從美國來

海灣戰爭再次讓中國軍人從夢中醒來
始知自己軍隊的實際狀況
這回可要發展小型核彈頭與電腦核爆技術啦
咋辦﹖當然還是偷盜方便啦
一偷相當於十五年軍事技術的開發

又十年啦﹐這回是南戰
北約打米格29就跟掃把倒灰塵一樣
讓你看著犯傻
這回人家警覺起來了
看來偷也不是個辦法
唯一出路衹有為中國人民的利益著想
放棄一黨獨裁之狂妄

回目錄

保家衛國的動機

中國出兵讓全世界大吃一驚
不是毛天才用兵出奇不意
而是人們無法想象中國在朝鮮的利益
其實也不是為了金日成這麼個把兄弟
而是毛覺得有必要用鮮血向斯大林表心跡
讓他知道中共也共產國際
而不是農民暴力瓜分土地
讓他知道中國人也視死如歸
不光會撿東北戰場日寇扔下的的武器
讓他知道蘇軍能打垮日本
志愿軍還能打敗美帝
就能和斯大林扯平
斯大林活著莫斯科是大哥
死後世界革命中心轉北京
美帝因此必須是野心狼
妄圖將侵朝火焰燒到中國大地

回目錄

美國軍火的開支

冷戰期間﹕
美國的軍火開支約占全球軍火開支30%
美國的軍工業直接間接顧用了4千萬勞動大軍
約50%的全美科研基金(5百多億美元)用於軍備研究
約50%的科技人員被顧用於搞軍備研究
70%的科研與發展預算用於軍備

冷戰後﹐基金的轉向當然不成問題﹐但這些科技人員就要面臨失業。如果人員數量少﹐靠納稅人的錢或許還能養得起﹔但這麼大數量你不為他們想辦法﹐就會有很多麻煩。前蘇聯這類人員的流散就造成過很多麻煩。

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在美國控制下﹐由其它國家出錢養這批人﹐十年後這些人的退休就是冷戰惡果的吸收。因此TMD在我看來﹐衹是為游兵散勇的就業找借口讓日本南韓台灣掏腰包而己。

有人以為美國這麼做﹐是以中國為對象發動新一輪的冷戰。這話不對。中國哪是美國的冷戰對手﹖美國的民用科技產品居然也能成為中國盜取軍事技術的對象﹐你說中國會是什麼程度嘛﹖﹗

如果中國真要與美國搞對抗﹐最終垮的是中國。因為美國可以用中國周邊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資源﹐如日本南韓台灣﹐與中國競賽。這樣﹐美國國力不僅可以無損﹐國內還能創造許多就業機會。而中國的損失﹐別的不說﹐光光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產品與技術的限制﹐就足以讓中國的發展步伐放緩。關系再惡化﹐連科技人員的交流都會被中斷。

這年頭﹐美國人除了賺錢之外﹐好象沒有別的什麼大不了的軍事問題需要認真對付的。伊拉克若不是對石油資源有意義﹐美國人哪會管得這麼起勁。若日本南韓台灣窮得叮噹響﹐那就不會有什麼TMD計划啦。當然台灣加入TMD有政治意義﹐但軍事上的防御意義恐怕就難說了。花錢向美國表明一下心跡而已。今天美國
在世界上用武﹐已經不再是武力問題﹐而是政治盟友問題。台灣跟大陸的關系或許在美國人眼裡是有點不明不白﹕在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之間﹐台灣政府與民眾恐怕要有個明確的選擇。意識形態的東西西方國家其實很在意﹐因為弄不好就會讓美國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在阿拉伯國家之間搞七搞八就曾吃了許多虧。

回目錄

為戰爭而慶賀有這兩種情況

一是猶太人為擺脫埃及軍隊的追殺而慶賀
法老戰車兵甲追殺毫無作戰能力的猶太人
神用大能保護他的百姓
並給法老兩條出路﹕放棄追殺無辜﹐或全軍覆沒
然法老履教不改﹐終以全軍覆沒收場
為此摩西歌頌耶和華
歌頌耶和華以大能的手拯救了他的百姓
歌頌耶和華將他的百姓從埃及人的奴役下解放出來
因此這慶賀乃是得到拯救的感恩﹐而不是樂於殺人

二是二戰結束時的盟國民眾在街頭上的狂歡
那是慶祝戰爭的結束﹐而不是慶賀戰爭的勝利

回目錄

二戰後世界有兩項重要價值觀

一是人權﹐反對國家侵害個人權利
一是以民族自決為口號的反殖民主義﹐或國家主權主義
反殖民主義可以作為爭人權的手段﹐如聖雄甘地
但主權主義也被當作借口﹐置一國人於相互踐踏的罪惡裡
其種族奴役與族內壓迫之惡性程度﹐可以壞到讓殖民主義者望塵莫及
中共屠殺藏人不善罷甘休的政治宗教迫害﹐是為族間及族內人權踐踏之典型

因此中共難免同情米洛舍維奇
兩天前聯合國安理會中俄印三國代表作兔死孤悲的呻吟
俄國怕車臣獨立﹔印度怕國內的穆斯林﹔中共怕西藏新疆台灣搞獨立
其實這些國家是在為自己的人權劣跡找借口飾非﹐而絕不是出於公義
因為事實上西方國家既不支持科索沃獨立也不支持車臣西藏台灣獨立
可見俄中印代表之如喪考妣不是出於國家領土完整受到西方威脅
而是這些國家一向無視人權﹐隨時會陷入類似南國的境地

北約介入南國"內部事務"到底合不合國際法乃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但若以人權立法為根本大法﹐北約的舉措也就沒啥不合法
誰要是真有種談合法性的問題﹐不妨入稟國際法庭
聯合國本身也有體制上的毛病﹐動用否決權可以不用講理
上個月中國在安理會否決聯合國維和部隊延長6個月之南國駐兵
乃是出於制造混亂與報復馬其頓與台灣建交之目的
從這種否決權之濫用不難看出中共的道德水平
可以看出中共之恨台灣﹐之無視國際社會對南國阿族人民的道義
似乎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米洛舍維奇因此有了找借口的契機﹐說是"可以接受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監督"

中共的這種拙劣的表演﹐其實衹能用於欺騙自己﹐欺騙中國人民
米洛舍維奇拙劣的表演﹐也是用於欺騙自己﹐欺騙南國人民
自作聰明到頭來損的是自己﹐世界走向不依罪惡意志為轉移

回目錄

"主權"多行不義

"國家主權至高無上"不合時宜﹐衹有落後國家在喊
"主權"既多行不義﹐人權抬頭就自然而然
民間人權組織跨國界﹐因而比西方政府談人權更有力量
江澤民瑞士造訪
民間人權團體侵犯"中國對西藏的主權"﹐江能怎樣﹖
粗暴指責瑞士總理"怎麼治理國家"是不是干涉內政﹖
簡直就是上級訓下級嘛

出於人道目的用軍事手段干預一國"內部事務"
乃西方國家處理人權與主權關系的一個新動向
也是國與國關系發展的必然
二戰前猶太人遭希特勒迫害沒人管
各國缺乏道德勇氣終於使納粹的氣焰得以囂張
因此美國出兵也出於自身安全利益之考量

聯合國被甩開﹐這個世界不因此變得無法無天
因為聯合國雖有各種立法﹐司法權卻各國在掌
於是聯合國的聲譽被濫用
中國一手接受"公民與政治權"一手迫害政治異己
使聯合國立法無異廢紙一張﹐一如中國自己的憲法
卻又對"主權"特別敏感﹕大凡符合中共專制需要的都神聖不可侵犯
符合人需要的國際立法全是廢話
一個常任理事國如是反復無常﹐怎能指望公義在聯合國伸張
如此現狀聯合秘書長阿南比誰都明白
故對科所沃危機表示遺憾﹐稱北約出兵乃必要之舉
又表明米洛索維奇對阿族人的趕殺乃觸犯國際法
看來聯合國體制不改就無法維持正常運作
21世紀需要強有力的世界機構對付人類共同的問題
新世界秩序來臨之際﹐中共外交失策頻頻
可見中共的思維何等嚴重地脫離國際現狀

回目錄

"多極格局"=壟斷資源之分贓邏輯

中共的"多極格局"=多極霸權主義=分贓邏輯﹐意即﹕美國想沾中國市場便宜或核不擴散有求中共合作﹐那麼美國就不應成為中共在亞洲稱霸的障礙﹔而使中國順利地成為"多極的一極"也符合"戰略伙伴"之利益﹕瞧﹐世界被瓜分後﹐什麼利益不能在"極"與"極"之間交換﹖明目張膽也好﹐暗盤也罷。

中國國內﹐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市場﹐實際上就是這樣被壟斷﹕權力靠槍桿子..裙帶..馬屁﹐而不是靠民意..政續﹔發財靠壟斷商機..設商業壁壘而不是靠正當的經營﹐以致銀行壞賬..呆賬高達40%﹐許多工廠不得不倒閉﹔知識分子寫論文或盜用或抄襲﹐能沽名釣譽就行﹐用不著創意﹔水平之低劣不作聲則己﹐一開口就漏餡漏底。既腐敗到這步田地﹐中國政府便照著自己的形像向美國推銷"多極中的一極"﹐一種寄生虫的腐化邏輯。

"多極格局"必上演的好戲﹕日本軍國主義復僻..印度興兵..土耳其為敵。

出路﹕立即束黨禁報禁..放棄對台使用武力﹐否則中國解體信不信由不得你。

美國與中共交往了二十多年﹐寄希望於化敵為友..和平演變世界第一個人口大國一如美國對日本所營造雙嬴局面﹐共同為世界和平與人類的文明作貢獻。然而事實證明﹐美國政客雖有耐心但中共這阿斗實在是扶不起。問題出在哪﹖

在亞洲﹐日本傳統算不上一種獨立的文明﹐二戰又注定日本人與亞洲許多國家..民族為敵﹔印度有根深蒂固的種姓思想..拜偶像等惡習﹐注定與伊斯蘭會有搞不清的敵對關系﹔唯華夏傳統才是美國政客包括尼克松..基辛格..卡特..布什乃至克林頓所敬重的文明﹐他們都以為中共是中國傳統的繼承者﹐卻忽略了這麼個事實﹕中共一直在毀滅自己傳統文化..同時高舉西方的種種異端包括達爾文進化論及馬列主義。

中共第三代領導人缺乏政治智慧是因為他們的頭腦在五..六十年代灌滿了在共產主義實驗室中炮制的非人類的東西。

回目錄

人民日報評論引出的話題

中共不能使用合法的﹐光明正大的手段﹐是因為中國政府沒有站在公理與道義一邊﹐因此害怕別人指指點點﹐因此對別國的干涉衹能用下三濫的不法手段。

所以﹐如果以為人民日報"不干涉別國內政"的說法可信﹐最好得照中共的實際作為來判斷這句話的誠意。中共不知誠為何物﹐人民日報沒有信譽﹐歸根到底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共在短短五十年裡干過太多壞事..丑事..傷天害理之事﹔二是因為中共一直在用計謀(奇)治國﹐至於法..禮..義這些立國之本的東西(正)﹐他們要麼沒概念﹐要麼根本就不在乎--因為馬列經典裡找不到這些內容。

人民日報說北約對科所沃用兵"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翻版"﹐如此顛倒是非最多衹能騙大陸人民。說這話的時候怎不想想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怎麼剿殺藏民的﹖

中共對北約的行動有如此激烈的反彈﹐倒不是害怕美國今後有借口動武干涉西藏與新疆的問題--最多是藏獨..疆獨會效法KLA制造各種麻煩﹔而是中共對台武力要脅已被北約的行動削弱。海峽兩岸以前都不能確定若大陸兵犯台灣美國會有什麼反應﹐而這一次克林頓的決心恰好說明了﹐美國不能容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再搞什麼"弱肉強食"..照"叢林法則"行。

警告中共放棄軍事冒險的念頭﹐否則界時日本就可以象德國一樣出兵助陣﹐造成這樣一個後果﹕大陸人的"骨肉同胞"恨中國..親日本﹐美國是台灣最可靠的同盟﹔而吃了敗仗的中國則內部難免動蕩..革命--再重復一遍孫中山革命..袁世凱篡權..軍閥混戰的局面﹔然後是聯合國派兵維持秩序﹐廣東宣佈獨立後各省的省長..直轄市的市長也都成了某共和國總統了﹐這個世界一下子多出三十來個國家﹔邊界問題搞不清楚大家都找洋大人裁決﹐因為國人尚未學會講理。但這不是西方國家想看到的中國下場﹕不是美國﹐不是日本﹐也不是俄羅斯﹔美國人沒有頤指氣使奴役他人的傳統愛好﹐也不對中國領土虎視眈眈。所以別以為美國怕中國強大。人家衹不過擔心你狂妄..耍無賴﹐步伊拉克..南國的後塵﹐弄出几千萬難民把世界給拖垮。出於這樣的想法﹐美國對中國才有耐心﹐寄希望於中國的改革開放﹐用人權與民主的思想幫助中共克服從井崗山..延安窯洞帶來的意識形態的落後與野蠻﹕衹要回顧一下克林頓訪華的言行舉止就不難明白。

中國如果不能與美國為友﹐恐怕也衹能與波爾布特..金日正這類無賴..狂人為伍﹔非洲窮國要錢也是找西方國家。別想借俄羅斯反對西方國家﹐李鴻章"以夷制夷"的小聰明﹐衹有西太后那種醬糊腦袋才會欣賞。俄國搞共產主義的時候就與中國鬧翻﹐既擺脫共產主義﹐憑什麼她會信任中國共產黨﹖怎不想想﹐俄國賣給中國的武器到底經不經打﹖中國有那麼多下崗工人﹐為什麼不拿這些錢為他們創造就業機會﹖中國與美國搞到底是為了什麼﹖想在軍事上趕超美國﹐這種夢就別做了。老毛在亞太地區搞共運的最終結論是"中國永遠不稱霸"--這話的真正意思是﹐中國已失去稱霸的機會了。因為這個世界的軍事力量已經足以毀滅全世界﹐這意味著各國不能再以軍事實力稱霸世界--任何事物都有個極限--當今搞軍事競賽其實早已軍事不再﹐而是整個國力的較量﹔不止是一國的國力﹐你一旦失道義全世界都與你為敵。就海峽局勢而言﹐中國與美國對抗實際上牽扯的是日本..台灣..南韓的經濟實力﹐你就被拖垮了﹐都還損不到美國一根毫毛。

世界既成全了一霸﹐其歷史使命之存在也自然而然﹐中共與其對抗衹會輸得很慘。還是老話一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回目錄

中國的尷尬

有人說朱熔基訪美展現了他的魅力..改變了中共領導給人的刻板印象﹐因此是成功的。

這是在掩蓋中美的緊張關系。

美國介入科所沃..中國官辦媒體一邊倒宣傳米洛索維奇..詆毀北約﹐中國總理訪美對科所沃事態居然只字不提﹐還"I love American"--這叫兩面三刀。如此作秀無非是急於加入WTO。

因此﹐在WTO一事上既說不動美國﹐朱熔基此行就不成功。

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照中方說法是因為美國"對中國實行岐視性出口管制政策"。管制啥﹖無非是可被用於軍事目的的某些高科技﹐諸如電腦產品。美國對中國實行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與八十年代美國促成日本限制對蘇出口東芝電腦產品的做法出於同一邏輯。估計這對其它西方國家有示範效應。天安門事件後日本不跟著制裁中國﹐但在科技上﹐尤其是與軍事相關的科技﹐日本防範中國比誰都積極。

當然這不適用於國與國的關系。

國與國講究平等..互利..守信。信用屬誰就當歸誰﹐這是最基本的商業操守﹔而一國軍事技術被另一國偷盜..復制﹐則是關乎安全的問題。朱熔基自稱此次訪美是為了"消氣"﹐卻一口咬定美方指責中方偷盜核武技術為無穴來風..共和黨作政治秀..或出於反華勢力﹔又以WTO談判的讓步來"消氣"--這倒底是什麼邏輯﹖

暗地讓步竟被公開﹐美國不信任中國到了這步田地﹐真令人吃驚。Albright擅長於玩心理遊戲。下一步將會展示盜取核秘密的有關人証物証﹐信不信由你。

回目錄

教會統一 (Ecumenism)

基督教的"政教分離"不等於教會或基督徒不應過問政治。話題的關鍵在於﹐如何過問..如何在最小限度上適當干預政治。

兩次世界大戰固有各種因素促成﹐但最基本因素之一﹐乃是處於分裂狀態的基督教會無力干預政治﹔中世紀十字軍也是因為基督教會內存分裂因素--若完美無缺﹐就不會有伊斯蘭教的興起﹔若不是因為基督教後來的分裂﹐伊斯蘭就會被限在阿拉伯境內--當然這些"如果"都是假設﹐都是出於人的邏輯﹐而歷史的邏輯卻是﹕該發生的事必然發生﹔不該發生的事也常常發生。所謂"該與不該"﹕在人"該"(必然)在神或許"不該"﹔在神的必有﹐在人則"偶然"。所以﹐當你將許多"偶然"事件拼在一塊求神指引的時候﹐眼前常會閃過一道亮光。

復活節前﹐某曾撰寫"世界大戰"一帖﹐將教會的統一視為防止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之一。後來的事態乃是這樣﹕教宗於復活節的禮拜日再度呼吁南聯與北約和談﹔當天澳洲各教堂的信眾都在為巴爾干和平禱告--想必美國與俄國教堂裡的基督徒也這樣。

4月21日﹐澳洲SBS電視台同時出現三條重要新聞﹕

一)美國 Littleton 的 Columbine High School 發生了震驚全球的自殺性屠殺。慘案肇事者狂躁不安﹐作案動機不明﹐因果耐人尋味。克林頓立刻就此事件發表談話﹐諄諄告誡美國青年不要學著用槍枝炸藥解決問題(衝突)。與此同時
二)北約導彈擊中米洛索維奇社會黨的辦公大樓﹕意味著戰爭的性質己從阻止種族清洗演變成剷除米氏政權的存在。與此同時
三)俄國東正教主教首次向世界表明俄國東正教對南國事態的立場﹕遺責南聯對科所阿族人的種族清洗﹐同時也遺責北約對南聯的轟炸。這是自1054年基督教分成西方羅馬天主教..東方東正教以來﹐東西教會首次在與基督教分裂背景相關的國際分爭中取得了和諧的立場﹐表達了世界絕大多數基督徒的和平愿望﹐是天主教與俄國東正教走向合作的好兆頭﹐也是21世紀和平的希望。

回目錄

伊斯蘭與世界和平

本世紀的重大事件中﹐伊朗宗教革命大概可以列在前十名
霍梅尼試圖讓古老的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龍頭與西方展開對抗
兩伊戰爭十年終止於伊拉克動用化學武器
接著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遭美國打壓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伊朗與伊拉克爭當龍頭
伊拉克以強欺弱..缺乏自制力因此成不了氣候﹐巴比倫舊夢難圓
伊朗的軍事力量雖與西方沒法比﹐波斯人卻不乏斗志

伊斯蘭教大舉滲入西方﹐是當今世界是每年皈依人數最多的宗教
過去一手拿刀一手拿可蘭經傳教﹐現在"刀書分離"
因西方採用多元文化政策﹐傳教受到了法律的保護
然而伊斯蘭在印度..中國仍受到官方的岐視與迫害
相比之下﹐伊斯蘭的價值觀更靠近西方﹐同屬猶太源教
VaticanII(羅馬天主教)對回教表示親善具重大意義
羅馬天主教的人口與回教人口相當﹐總和約18億
兩者的和睦相處﹐對世界有"定心"作用
多元文化使人學會公平..寬容..互相欣賞
令許多摩擦止於未央狀態﹐使"該有的"戰事得以避免
西方兼容伊斯蘭﹐但反過來卻不然
伊斯蘭國家對基督教徒並不公平﹐許多岐視依然明目張膽
可見西方取的是"大國居下"的能容立場
美國對伊拉克用武何以沒引起回教國家的反彈
以及此次對科索沃的用武保護不同信仰的民眾
表明"世界警察"有德有能--至少從宗教團體利益角度講
大國之為大﹐絕不衹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之大
國之大﹐莫過於兼卑德行。回教西擴的結果是改變自己
這種互動關系十分微妙﹐造物主謀略深不可測
相信能從復雜關系中得益的是真誠與良善﹐而不是狡詐

回目錄

歐洲

20世紀歐洲沒能主宰世界
不是因為他們的文化..科技落後
而是因為不統一

今歐洲既然能在市場上統一
政治統一也勢在必行
几年前﹐澳洲自由黨依然認同歐洲
執政後才知道澳洲的利益是在亞洲
說明澳洲在歐洲已無立足之地
估計美國早晚也會被歐洲排擠

美英關系照撒切爾夫人說法
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她說﹐寧可犧牲歐洲﹐也不可削弱美-英關系
所以﹐對歐洲的統一﹐英國一直很消極
但眼下英國工黨政府不這麼看
從科所沃戰爭北約各國分兵控制區域的安排看
美國是在扶持英國﹐極力使之成為歐洲核心
表明﹐美國己下決心撒手歐洲

一旦英國能成為歐洲核心
她就會積極促成歐洲統一
問題﹐英國或許還得經歷"光榮的孤立"
歐人潛意識具根深蒂固的凱撒崇拜
拿破倫..希特勒﹐歐人常引以為榮
故一旦歐洲統一﹐相信凱撒崇拜將再度與起

美國對中國的防備﹐是因為中共的緣故﹐而不是華夏傳統
中共垮台後美國不會削弱中國
因為衹有中國強大起來﹐亞洲才會穩定..才符合美國利益
但這是強大的中國﹐不是強大的中共
21世紀世界面臨著的挑戰十分嚴峻﹐遠非20世紀可比

回目錄
 


回首頁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