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簡易食譜

請用瀏覽器之退后(back) 鍵返回前頁

味精中毒?

 蝦餃燒賣、薯片薯條,可能是你每日都會吃進肚裏的美食,不過你有沒有發覺,吃過這些食物後,總是非常口乾,飲用大量清水也未能解渴?其實那可能是食物中所含的味精「作怪」!口渴、口乾事小,若出現呼吸急促、胃抽筋等徵狀,就要特別留意,因為你可能患上「中國餐館綜合症」!

 「中國餐館綜合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其實即是一般人所說的「味精中毒」。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1968年,由於發現不少人在中國餐館進食過後,都出現口渴、面熱、心跳加速等徵狀,西方人後來就將之冠以這個特別的名稱,而引致這種種徵狀出現的「元兇」,就是中國餐館常用的味精。

 味精的化學學名為「谷氨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主要成分是谷氨酸。而一般市面上的食用味精,則多從植物如海藻、蔗等經發酵後提煉出來,並非純谷氨酸。

嚴重者會偏頭痛

 谷氨酸是人體內20種氨基酸之一,亦是腦部一種「神經傳遞質」。人體每天可以製造50克谷氨酸,當中部分會轉化為蛋白質,其餘則會為人體產生熱能(卡路里)。雖然谷氨酸是人體內的正常元素,然而,仍然有5%至25%的正常人,吃了味精後會有不良反應。

 「如果吃了味精後出現不良反應,也可稱之為『味精中毒』。」對味精敏感的人,進食味精後會出現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臉紅口乾、胃抽筋等情況,某些人還會有皮膚紅疹、關節疼痛,更甚者則會出現過度活躍、憂鬱、偏頭痛等。

 的而且確,為了令味道更好,不少中式點心或菜色都酌量加入味精或調味料,其實,不少西方食品一樣含有MSG。薯條、薯片、濃味餅乾、炸雞、漢堡包,甚至是一般人認為健康的意大利菜,都含有很多谷氨酸,進食過量一樣會令人出現不良反應。

食物標籤存誤導

 我們可以怎樣知道吃進肚裏的食物是否有味精?食物標籤似是一個途徑,然而,現在不少食物標籤都存有誤導成分,好像說產品本身不含味精,其實,那只不過是將名稱改頭換面而已:「例如某些標籤上說食物含有hydrolyzed vegetable protein(植物水解蛋白),其實,只是將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的一種,而其影響其實與MSG一模一樣。」

 有些物質在加工過程中會產生MSG,所以,就算其原料沒有加入味精,最後的製成品中依然含有味精。例如醬油,就是將豆類的蛋白質發酵而成,但黃豆發酵後會產生氨基酸,對味精敏感的人,同樣會受影響。

 所以,為了避免出現上述症狀,我們烹調食物時,還是少放加工過的調味料,可以的話以天然香料調味;平日飲食亦不要吃過多肉類,在進食肉類的同時,要多吃新鮮蔬菜。而一旦出現「味精中毒」的徵狀,就要多飲水及休息。如果情況較嚴重的話,最好到醫院進行治療。

小朋友最易「中招」

 剛才說谷氨酸是腦部的一種神經傳遞質,那麼它會不會「上腦」,令人神經錯亂?大家不用過分擔心,因為人腦會利用血腦屏障,將自己與其他系統分隔開,使之不受外界影響。所以,不論進入人體的谷氨酸濃度幾多,血液也會規限其進入腦部的數量。

 不過,嬰兒或幼兒則最好不要進食味精食品,因為小朋友的血腦屏障並未發育成熟,過濾血液的功能不強,如果經常進食味精濃度高的食物,腦部就容易被谷氨酸「入侵」,有可能出現過度活躍症、學習及記憶力下降、癡肥等等,所以家長需特別留意。

 其實,世界生組織亦有規定成人攝取味精的分量。體重約50公斤(約110磅)的成年人,每日可攝取6毫克食用味精,若濃度超過這個劑量,就有可能「味精中毒」。

部分含有谷氨酸食物

 ‧新鮮肉類、豆類、粟米、番茄

 ‧薯條、薯片、濃味鹹餅乾

 ‧炸雞、漢堡包、薄餅

哪類人不宜吃味精?

 ‧患偏頭痛患者

 ‧高血壓患者

 ‧腎病患者

 ‧哮喘患者

 ‧肝病患者

 ‧兩歲以下嬰兒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