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謄本 - 與張炳權博士的電話訪談

日期: 11/4/2008

被訪者: 張炳權博士

採訪者: Lucci Liyeung

 

1.

問: 香港港產音樂劇的經費多從何而來?

答:通常都是由監製去找投資者﹐全世界都是這樣的。

 

2.

問: 香港政府有沒有提供資助呢?

答:香港政府提供的資助大都是針對一個劇團﹐給予他們行政上的資助﹐而不會就某一個音樂劇的製作而特別提供財政上的幫助。就單一製作而言﹐劇團可能會嘗試向康文處申場地租金的減免之類的幫助。

 

3.

問: 香港有一個現象﹐就是凡是從外國來到香港演出的音樂劇都必定會牽起「撲飛熱潮」﹐幾百甚至幾千元的門票在數天內便會售罄﹐反觀港產的音樂劇則很難引起這樣的盛況。請問你對此有何看法?

答:可以從海外來香港公演的﹐很多製作已經是best of the best,劇目例如 Phantom of the Opera 早已是街知巷聞,加上名牌效應,票房當然有保證。其實這並不代表外國的音樂劇質素必然比香港的好,他們也有很多失敗的作品,只不過既然不是最好的,就理所當然不會有投資者肯把他們帶來香港了。

 

4.

問: 港產的音樂劇之中﹐比較受歡迎的大都是有明星擔綱演出的﹐例如《雪狼湖》裡有張學友、《梁祝》裡有何韻詩。香港觀眾是不是比較受落明星加上流行曲這個風格的音樂劇呢?

答:音樂劇是大製作﹐其實很容易蝕本﹐用明星作招徠一向都有一定的作用。其實明星亦有很多種﹐剛才你提及的那些都是在樂壇已經有一定知名度的﹐但其實舞台劇界也有自己的明星﹐例如梁祖堯﹐他既沒有拍過電影亦沒有出過唱片﹐只靠演出一齣又一齣舞台劇來打響名堂﹐他現在也算是一個明星了。所以說﹐明星其實是製造出來的﹐音樂劇的票房可以倚賴明星﹐但舞台劇和音樂劇亦可以造就一個明星﹐不能一概而論。

 

5.

問: 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的蔡教授曾經在課堂上說過﹐舞台劇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發展程度﹐有些是發達國家、有些是發展中國家﹐而香港舞台劇發展目前仍然是第三世界。那麼香港的音樂劇發展的成熟程度又是如何呢?

答:那就要看你如何定義「音樂劇」了。一般人說起音樂劇﹐所指的都是百老匯式的音樂劇﹐但其實音樂劇的形式遠多於一種。百老匯音樂劇如Cats 和 Chicago,他們的劇本、編舞以至角色設計全都是以西方人為藍本的,如果以百老匯的標準來看香港的音樂劇,我們當然還停留在第三甚至第四世界。但正如我剛才所說,音樂劇的形式遠多於一種﹐中國的京劇大戲算不算是音樂劇呢?如果算的話﹐香港也稱得上是發達國家﹐反而西方便會是第三世界。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很難為香港音樂劇的發展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百老匯並不應該被視為唯一的標準。

 

6.

問: 早前新加坡有一齣音樂劇成功衝出本土打進國際市場,香港製作的音樂劇有這樣的潛力嗎?

答:香港也有幾近成功的例子,好像香港話劇團的《新傾城之戀》便曾經到北京和上海公演。近年香港有不少電影亦成功在國際揚名,我相信香港的舞台表演亦會不斷進步,將會是一個持續的、漸進的過程。

 

7.

問: 那麼說來你對香港音樂劇發展的看法是樂觀的。你認為語言會不會是香港音樂劇邁向國際的一個大障礙?

答:這個問題的出現是基於「英語是世界語言」的假設﹐可是世界語言這個概念是相對的,並非不能改變。隨著使用中文的人口在世界各地都不斷增加﹐語言障礙是應該可以克服的。當然﹐英語作為 theatre language亦的確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但這並不代表以中文演出的音樂劇質素一定不如人。

 

非常多謝張博士抽空接受我們的訪問﹐希望下次再有機會與你詳談。

謝謝﹐再見。

 

回到目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