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隆夫人 Evita

資料:

製作人: Robert Stigwood

作曲: Andrew Lloyd Webber

作詞: Tim Rice

編曲: Hershy Kay, Andrew Lloyd Webber

音樂指導: Rene Wiegert

設計: Timothy O'Brien, Tazeena Firth

燈光: David Hersey

聲效: Abe Jacob

編舞: Larry Fuller

導演: Harold Prince

 

簡介:

作為著名組合Tim Rice和Andrew Lloyd Webber的最後一次合作,此劇不論是故事、音樂都有極高水準。貝隆夫人於1952年死於癌症,是阿根廷貝隆總統的第二任夫人。和之前的"萬世巨星"一樣此劇亦是以發行概念專輯開始出名的,為此他們找來了Colm Wilkinson和Julie Covington主理,很快便在1975年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音樂劇中兩首女聲歌曲"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與"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還登上了英文歌流行榜。音樂劇在三年後上演,由Elaine Paige、David Essex、Joss Ackland等主演,受到了倫敦劇評和觀眾的歡迎。一年後此劇經洛杉磯登上了百老匯舞台,連隨帶紅了Patti LuPone、Mandy Patinkin與Bob Gunton三位演員,而此亦是作曲作詞家二人與導演Harold Prince的首次合作。在1996年此劇拍成電影由Madonna、Antonio Bandreas和Jonathan Pryce主演,更讓這套音樂劇聲名遠播。到了2006年此劇在英國重生並由阿根廷女星Elena Rogers主演,其他還有Philip Quast和Matt Rawle擔任主角。

能夠在音樂劇、專輯、電影三方面都取得成功的音樂劇沒多少個。Andrew Lloyd Webber承襲早期作品時的風格,音樂極為統一,用上了南美的音樂素材。至於Tim Rice編寫劇本時更加是費煞思量,把他對貝隆夫人的評論都溶入這套全唱音樂劇中。政治音樂劇很少用這種嚴肅的態度視之的,相比如"費歐尼路"這些美國的政治音樂喜劇與"芝加哥"這類的政治黑色喜劇,此劇在Harold Prince的導演下加上了一種讓人感到置身當地的氣勢和大製作的感覺。電影版本幾乎完全保留了劇場版本的音樂,亦沒有把說唱省掉,完完全全的表達出來讓觀眾亦感滿意,而Madonna的自發踴躍更是讓人驚奇。當時還有人會擔心作曲作詞者已然拆伙不知會否肯再度聯手,結果卻是二人帶來了新的元素。在電影中加下的"You Must Love Me"一曲很快成為眾人耳熟能詳的歌曲。

其餘曾經參演過此劇的還有如:Raul Esparza、Pia Douwes、Terri Klausner、Nancy Opel、Anthony Crivello、Barbara Dickson、Marti Webb、Diana Langton、Kathryn Evans、Paul Jones、Gary Bond、Stephanie Lawrence、Philip Quast、Matt Rawle、Elena Roger等等。此劇在美國倫敦和百老匯的上演大獲成功,功臣之一會是Harold Prince,而他亦是堅持一定要讓這位說書人由哲古華拉來擔當的人。一直以來阿根廷人對此劇都抱毀譽參半的評價,那是因為編劇的Tim Rice加入大量人性和政治陰暗面的描寫。在此劇之後,這對英國音樂劇組合便開始分道揚鑣。之不過Andrew Lloyd Webber的作品到現在仍沒有任何一位填詞人能夠以其內裡所含的意義超越Tim Rice,一直到電影版兩位才子才再度合作。另外挺值得一提,此劇亦是在業內出了名伴奏的樂隊及女主角的惡夢,不管是曲譜還是女音音域都是極具考驗的。

 

故事:

第一幕

在1952年7月26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間戲院裡,影片突然停放,老闆出來宣佈貝隆夫人病逝的消息,眾人大為歎息、更有人淚流滿面地離開,只剩下革命英雄哲古華拉。("A Cinema in Buenos Aires,26 July 1952")貝隆夫人的喪禮甚為隆重,而哲古華拉則看著她的靈柩指貝隆夫人太令人失望。("Requiem for Evita/Oh What a Circus")哲古華拉在本劇中是說書、良心、世道的化身。

故事回到1934年,15歲的伊娃迪雲特和探戈歌唱家柯士丁馬加地一夜情,馬加地表演了他的拿手歌。("On this Night of a Thousand Stars")伊娃要求馬加地帶她到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Eva and Magaldi")馬加地警告伊娃要小心她的野心,("Eva Beware of the City")但還是帶她去了。("Buenos Aires")她到了後成功地脫離馬加地並開始她的妓女式上位生涯。哲古華拉在一旁解釋:世道便是如此啊。("Goodnight and Thank You")另一邊璜貝隆出場,他亦是深諳權謀之術的人。("The Art of the Possible")在一個慈善晚會上,二人一見如故,亦知道對方對自己不論在政治、權力上都有重大幫助。("Charity Concert/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伊娃把貝隆的情婦趕走。("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這時他們的敵手:上層社會與軍隊都十分不滿意他們。可他們卻被一般普羅大眾支持。("Peron's Latest Flame")貝隆被捕,伊娃和哲古華拉發動革命,要把貝隆救出。結果非常成功,貝隆承諾要帶給阿根廷新的氣象。("A New Argentina")

第二幕

貝隆順利當選總統,他在王宮Casa Rosada宣佈政綱,同時把伊娃捧上位。("On the Balcony of the Casa Rosada/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在26歲時伊娃和貝隆終於結婚,伊娃成為阿根廷第一夫人。("High Flying, Adored")可她並未滿足,她以魅力征服了全阿根廷。("Rainbow High")並出使歐洲,但是除了西班牙的反應熱烈外,在法國、意大利都不大順利,更在英國遭到挫敗。("Rainbow Tour")貴族和軍隊再次暗笑。("The Actress Hasn't Learned the Lines (You'd Like to Hear)")為了抒解民困,貝隆夫人設立"貝隆夫人基金"錢進錢出,使大部份人受惠。("And the Money Kept Rolling in (and Out)")兒童們歌頌著貝隆夫人,而哲古華拉卻認為她只是一個偽善者。("Santa Evita")在這時哲古華拉和伊娃相繼因搞事和病疾昏迷,二人在這個詭異的情景下跳了華爾茲,讓哲古華拉和伊娃互相對答。("Waltz for Eva and Che")

那時阿根廷經濟轉差,有內閣官員認為應該罷免貝隆夫人。貝隆反對,並說她是這個國家的支柱。("She's a Diamond")而內閣成員和軍隊則甚不以為然。事情又轉壞了。("Dice are Rolling")終於貝隆夫人因病放棄當副總統。("Eva's Final Broadcast")臨死前,以前一幕幕情景再現,("Montage")伊娃為自己的決定辯護,並於33歲病死("Lament")。在結尾,一堆人為她的生命作了總結:名利錢財;如霧如幻;生命永存;笑罵由人。

[附加: 在電影版本裡在"Dice are Rolling"後,伊娃發現貝隆在她病時一直照顧她,她明白到她終於是被人愛上了,為此亦因為犧牲了青春而感歎,唱了"You Must Love Me",此作後來在2006年版本才被加進劇裡面。]

[附加: 在概念專輯和電影版本中"The Lady's Got Potential"被加插在第一幕中間,是用來交待當時的情況並介紹出貝隆的。]

 

紀錄:

1978年奧利佛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女主角:Elaine Paige (伊娃)

1979年東尼獎

最佳劇本、最佳作曲、最佳音樂劇、最佳女主角:Patti LuPone (伊娃)、最佳男主角: Mandy Patinkin (哲古華拉)、最佳導演、最佳燈光

1979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男主角: Mandy Patinkin (哲古華拉)、最佳導演、最佳曲詞、最佳編舞、最佳燈光、最佳背景、最佳音樂劇

1980年紐約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

1980年Drama Desk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女主角:Patti LuPone (伊娃)、最佳男配角:Bob Gunton (貝隆)、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作曲

1980年外圍劇評獎

最佳作詞

1980年格林美獎

最佳原聲

1996年金球獎

最佳歌舞片、最佳女演員:Madonna (伊娃)、最佳原創歌曲:"You Must Love Me"

1996年奧斯卡

最佳原創歌曲: "You Must Love Me"

 

唱片:

貝隆夫人的唱片非常多,個人最欣賞是原裝百老匯版本的唱片,因為Patti LuPone、Mandy Patinkin、和Bob Gunton三位金獎人馬都有。另外電影的原聲帶也不錯,當然亦有精華版本。所有版本共許有以下那麼多:不知年份的錄音室卡士與倫敦卡士、1976年概念專輯、1977年英國錄音卡士、1978年原裝倫敦卡士、1979年百老匯原裝卡士、1980年西班牙卡士、1981年南非、維也納、韓國、澳洲、墨西哥與獨唱版本、1982年東京與紐西蘭卡士、1983年巴西卡士、1986年匈牙利卡士、1989年錄音室卡士、1990年以色列卡士、1995年倫敦錄音卡士與德國卡士、1996年兩張錄音室卡士與電影原聲、1997年澳洲錄音卡士、美國錄音卡士、冰島與大阪卡士、1998年錄音室與捷克卡士、2001年丹麥、瑞典、奧地利卡士、2002年意大利以及歐洲巡迴卡士,加上將會出的2006年倫敦版卡士,貝隆夫人的唱片版本一共有37種之多。

 

觀感:

其實在Madonna的再棒之下,貝隆夫人一劇已經名聲遠播。哲古華拉其實真有其人,是反對貝隆統治的革命家。那麼多的唱片版本可以知道這套音樂劇的知名度有多麼廣泛。故事中雖然主軸仍然在伊娃身上,但其實重要都是不斷地諷刺政治社會裡很多的掙扎、變異、扭曲、手段等等。此劇最令筆者喜愛的地方還是其辛辣而聰明的歌詞,除了讓唱的特別起勁外還加強了戲劇元素。全劇的音樂亦值得一聽再聽,其中一些古怪的和弦到了後來卻成為讓人記憶深刻的片段;而舞蹈方面,在"Art of the Possible"裡面的音樂椅場景已經成為了一個經典了。

 

推薦曲目:

Oh What a Circus: 男聲獨唱,唱法可以Mandy Patinkin式的諷喻挖苦,或Colm Wilkinson式的沙啞怒罵。
Eva Beware of the City: 男女合唱,兩個相差極大的調子的較量。
Goodnight and Thank You: 男聲獨唱,道盡政治裡得魚忘荃的道理。
The Lady's Got Potential: 男聲獨唱,交待不少事情經過,在概念專輯中是極有魅力的一首歌,在電影版本中改後變得純述事。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男女合唱,很優雅的調情與帶有政治的愛情。
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 女聲獨唱,唱出了情婦的心情,亦流露了真摯的感情。
Peron's Latest Flame: 男聲合唱,又一諷刺各國政治之作。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女聲獨唱,出名得不得了,女聲要求極大的感情渲染力。
High Flying, Adored: 男女合唱,難在男要唱得既優雅卻不失責備的語氣,女的要抑制而不顯惱怒。
Rainbow Tour: 男聲獨唱,要用各種不同口氣唱,而且歌詞仍是一貫的抵死。
And the Money Keep Rolling In: 男聲獨唱,諷刺為政治目的的慈善並非真的出於好心。
You Must Love Me: 女聲獨唱,當一切變成唏噓時,戲劇性極高。

 

數字:

倫敦首演: 1978年6月21日 - ?
上演場數: 2900
百老匯首演: 1979年9月25日 - 1983年6月26日
上演場數: 1567
倫敦複演: 2006年6月2日- 2007年5月26日
電影首映: 1996年12月14日
個人評分: 9.5

 

劇照:

 

回到A-F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