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臚井碑,何日是歸期?

一些中國學者發起追討行動,要求日本歸還98年前掠走的一塊極具史料價值的石頭——鴻臚井碑,何日是歸期?

見習記者呂劍波

6月10日,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中國大批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的命運引起專家學者的特別關注。

這其中備受矚目的文物之一,是近百年來一直深藏在日本皇宮內的鴻臚井碑。

鴻臚井碑是唐代東北地區歸屬中央政府的唯一存世物證。98年前,它被日本侵略者從中國旅順帶回日本東京,從此不為世人所見。

66歲的王仁富教授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專門研究鴻臚井歷史的專家,他從1994年起便致力於推動鴻臚井碑的回歸。6月2日,他在吉林白城家中接受了本報的電話採訪。

唐代統一唯一物證

「其實,鴻臚井碑並不是一塊一般的石碑,稱其為『刻石』更為準確。」王仁富說,「它是一塊小汽車大小的褐色駝形自然巨石。」

一塊石頭,因為它承載的歷史而不朽。

公元713年,唐睿宗派遣朝廷郎將崔訢任鴻臚卿出使震國舊都(今吉林省敦化市),執行宣諭震國為忽汗州和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的使命。崔訢使團經長途跋涉,歷時數月到達震國,成功完成了冊封使命。自此,震國被稱為渤海,正式隸屬於唐王朝。

公元714年春,為記載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返程途中,崔訢在旅順黃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鑿井一口,並在西北麓井旁一塊巨石上自上而下分三行刻下「勑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忻,動詞,「開鑿」的意思)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共29字。

「這29個字,分量很重。」大連大學東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王禹浪教授說,「因為它是唐代東北地區歸屬中央政府的重要印證和唯一物證,是沒有過人為改變的第一手史料。」此後,人們將此兩口井稱為鴻臚井,將這塊刻字巨石稱為鴻臚井碑。

「國外一些學者認為渤海國(我國東北地區)是與唐王朝完全對等的獨立國家,鴻臚井碑是對這種說法的有力反駁。」王仁富說。

被劫日本不為人知

1908年,旅順被日軍占領期間,日本海軍中將富崗定恭將鴻臚井碑劫掠回國,同年4月30日,鴻臚井碑被運入日本皇宮。

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富崗定恭在鴻臚井碑的原址,豎立了一塊由他撰寫碑文和題寫碑名的「鴻臚井之遺跡」碑,宣稱自己「恐湮滅其遺跡,樹石刻字,以傳後世」,公然為自己的掠碑勾當貼金。

「從此,真正的鴻臚井碑深鎖在日本皇宮裡。一直到現在,中外學者都鮮有人親眼得見。」王仁富嘆了口氣。

由於深藏日本皇宮,鴻臚井碑並不為大多數中國人知曉,甚至許多學者對這塊石碑也有著很多誤會。

「很多人以訛傳訛,以為它就是一塊四四方方的石碑;還有人把刻文的面積當成了刻石的面積,以為它就那麼一點兒大……」王仁富說,「不過這不能怪他們,我自己在2005年之前也沒看過這塊碑的照片。」

王仁富永遠忘不了第一次看到鴻臚井碑照片的情形:「那是2005年8月31日,在大連舉行首屆中日學者研討會,日本學者帶來了鴻臚井碑的照片,一共5張。」

「我把照片看了又看,心裡不知是什麼滋味。」王仁富的聲音顫抖,「心裡總想著,我終於看到了,但接著就是一陣陣的酸楚。」

碑頂鑿孔已遭破壞

王仁富心裡的酸楚也是所有中國學者的酸楚:明明是自己國家的文物,卻只能從幾張照片上看個大概,親手觸摸一下更成了奢望。

讓中國學者更覺得沒道理的,是日本方面對刻石的處理。「如果他們把刻石放在東京博物館,還有點情有可原,可他們把它放在皇宮裡,就像是天皇的私有物品一樣!」

1967年5月12日,日本學者渡邊諒有機會進入皇宮,直接看到了鴻臚井碑。然而,他看到的景象讓王仁富痛心不已:「石頂中央鑿了一個孔,孔中立了一個八角形石柱,用來支撐亭頂蓋的中心部分。」

「這樣的人為破壞,等於在鴻臚井碑的頭上插了一顆釘子。」王仁富氣憤地說。

刻石的損壞和時不我待的信念,讓王仁富走上了尋求鴻臚井碑回歸的漫漫長路。

2001年,王仁富傾其所有,南下北上,單槍匹馬開始漫長而艱苦的工作。不算路途食宿花費,光是複印資料,寄發信件、傳真,接聽電話手機,經濟上已經捉襟見肘。他甚至幾度想把自己的住房抵押出去。

幾年來,他的追尋感動了很多人,但也有人不理解。「曾經有人問我,把碑要回來,能賣多少錢。」王仁富笑道,「我說,沒人能買得起,只有歷史買得起。」

「拿人家的要還回去,這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我不相信日本有關人士不懂。」王仁富說。

民間追討困難重重

在王仁富的心裡,一直有一個計劃:「我希望能找到一位崔氏的後人,和我一起去東京。起碼表明我們中國人沒有忘記這塊碑,沒有忘記這段歷史。」

然而,他也知道,民間追討困難重重。

去年,負責打理日本皇宮事務的宮內廳曾經表示:「鴻臚井碑已被列為日本的國家專有財產,擺放在皇宮內,是不允許人們隨便進入參觀的,我們最多只能提供照片。」

「我已經66歲了,自己感覺身體不是很好。我擔心不能在有生之年拜謁鴻臚井碑,那將是我一生最大的遺憾。」王仁富動情地說,「最近,我打算致函日本天皇,希望考察鴻臚井碑,早日完成這個心願。」

有關的研究學者告訴記者,如果鴻臚井碑一時回歸不了,他們將製作一個複製品,放置在原址,等待著真品的歸來。

王仁富最後低聲吟誦起自己作的詩句:「碑之失,國之殤。何時歸,痛斷腸。」


追討文物有成功先例

中國學者嚮日本追討鴻臚井碑並非毫無根據,最近幾年,有著類似遭遇的韓國和朝鮮據理力爭,向日本討回了幾件「國寶」。

索回「北關大捷碑」

「北關大捷碑」是朝鮮人民為了紀念鄭文孚將軍抗擊日軍的英勇事跡,在他當年大敗日軍的朝鮮鹹鏡北道吉州郡臨溟村修建的紀念碑。日俄戰爭期間,一個日軍將領將它帶回國內安放在靖國神社裡。

上世紀70年代,一名韓國學者偶然在日本發現了「北關大捷碑」,韓國民眾紛紛發起簽名運動要求日本歸還石碑。然而,靖國神社方面對此回應說,要歸還此碑需要韓朝兩國達成協議,並通過外交途徑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要求。

2005年4月下旬,韓國總理李海瓚和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委員長金永南就要求日本歸還「北關大捷碑」達成共識。後來,韓朝雙方正式決定聯合向日本索要石碑。

2005年10月10日,日本政府聲明同意將「北關大捷碑」歸還給朝鮮半島。10月12日,「北關大捷碑」正式移交給了韓國方面。

「捐贈」《朝鮮王朝實錄》

今年5月底,韓國《朝鮮日報》報道,《朝鮮王朝實錄》五台山史庫本在被日本拿走93年後,將以「捐贈」的方式歸還韓國。

《朝鮮王朝實錄》是把李氏朝鮮25代472年(1392-1863年)按年月日記錄的編年史,共1893卷888冊。它涵蓋李氏朝鮮的政治、外交、軍事、制度、法律、經濟、產業、交通、通訊、社會、風俗、美術、工藝等各個方面的史實,是世界上罕見的寶貴歷史記錄。

1913年,《朝鮮王朝實錄》五台山史庫本被運至日本。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五台山史庫本曾傳被燒毀,但後有消息稱其中47冊被保管在日本東京大學圖書館。

韓國佛教界、政界於今年3月發起成立「收回《朝鮮王朝實錄》委員會」,多次同東京大學談判。在韓國轟轟烈烈的歸還運動促使下,5月30日,東京大學宣布以學術交流合作為名,把《實錄》「捐贈」給韓國首爾大學。

 

資料節錄新民晚報,2006-06-05,焦點,A1-3,呂劍波,「鴻臚井碑,何日是歸期?」

 

back
home
返轉頭
首頁

最後更新: 2006年6月6日
首頁:http://hk.geocities.com/nowar1931/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