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目錄

道德經與自然法
理性的造物參與永恆的律法
不自生故能長生
自然法與“本體”
自然法三要素﹕分別規範(真)﹐約束規範(善)﹐昭示規範(美)
分別規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處無為之事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約束規範(the binding norm)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使民無知無欲
答嬉戲﹕知之所不知而後知
與聖經中那個Word
道的品格
差別、矛盾、對抗、和諧
物極必反
道有情有義
“道”的神性
道德經的創造論(易經背景)
 

道德經與自然法

自然法(Natural Law)辭義

英語的Natural Law=自然法則或支配物界行為之法則。

羅馬法理學的自然法=支配動物(哺乳)本能與情緒(如母愛行為)之法則。

哲學意義的自然法=源於自然(非制定法)的﹐全人類共通的權利或公義系統。

基督教的自然法=人與自然相和諧之道德憲章﹐是“理性的造物參與永恆的律法
(the rational creature's participation in the eternal law ﹕I-II, Q. xciv聖
托馬斯)。”此處“參與”=自由意志所從事的理性活動﹔“永恆的律法”=上帝
創立的宇宙秩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老子的自然法=“德”。“失道而後德”=因人偏離“道”﹐才有自然法。道德經
從第38章開始稱“德經”﹐首句“上德不德”旨在擺明“道是立法者﹐而非自然
法本身”這一要義﹐讓一神論與泛神論區別開來。“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中的
“前識”=自然法的昭示規範(華=manifestation)。

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具獨立的格位﹐能廣能容﹐當被
尊重。“域中四大”關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
“地”=現代意義的大自然﹔“自然”=“自有永有”(出埃及記3﹕14)=理
性邊界=不可追問。前幾個“法”=遵循某種意志或憲章﹔最後一個“法”(道法
自然)=虛設﹕既為“最初”﹐就不能再“法”別的存在。

基督教神學的“自然法”=神的立法(divine law)﹔主要對像是人與神、人與人、
人與自然的關係﹐即老子“域中四大”(老子25)的關係。

原罪概念是理解“自然法外增加制定法”或“自然法之更改”等話題之鑰匙。

創世記1﹕宇宙秩序的原初構架﹐絕對觀念的存在(見創世記2﹕4-5)。

創世記2﹕人照“純粹的自然法”生活。
A)不知生死。免於焦慮或恐懼。
B)不分善惡。免於是非之心所造成的混亂與相互排斥。
C)內外無別。“我”與“非我”渾然一體﹐美的境界。
D)名實統一。命名各種活物=具支配動物行為之能力。
E)兩性和諧。女人是男人的“骨中骨、肉中肉”﹕情愛的最高境界。
F)赤身裸體。人的身體乃上帝杰作﹐身體的一切均出於正理、正義。

這是一幅人與神、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相對和諧的畫面。

創世記3﹕人叛離神。
A)人以為有了知識與獲知識能力﹐就能象神那樣知善惡(科學主義先例)。
B)片面覺識(眼睛明亮了)使人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身體(靈肉之離異)。
C)恥疚(慚愧)、自卑、自欺、恐懼、逃避(拿無花果村葉子編作裙子遮掩身體)。
D)自編理由推諉責任(亞當邏輯﹕神賜給我女人﹐女人讓我吃禁果﹐故責任在神)。
E)兩性關係失和﹐人與自然失和﹐走獸成了罪的犧牲品(神用獸皮作衣服給人穿)。
F)勞動、苦楚=人的命運﹔死亡=自覺又不自愿的歸宿(許多人文話題由此展開)。

回目錄

話題一)聖托馬斯說﹐自然法是“理性的造物參與永恆的律法”﹐但“永恆律法”
不等於宇宙秩序一成不變。比較創2與創3可以看出﹐宇宙秩序是會變的﹔這種變化
是人與神互動的結果﹕人在變化中扮演主動的角色﹐而神衹是被動的決策者﹕

A)神看所有造物“是好的”(無需更改)﹐所以在第七日“歇了”(無為)
B)人的片面認識借著自由意志導出破壞性後果(為不當為)
C)已成秩序之更動旨在對破壞作修復(不得已而為之)

A)神的無為是基於神創秩序的大體和諧
B)不和諧乃是出某些造物(蛇)的聰明﹐以及人濫用自由意志
C)自然秩序之變更作為一種修復﹐內涵低層次造物為人罪付代價之義(犧牲)

女媧補天

A)天原是完整
B)人類折天柱﹐使天破損
C)女媧補天

上述推理﹐亦見於老子五千言。

關於A)
29﹕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
敗﹔無執故無失。
32﹕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
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關於B)
1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
19﹕絕聖棄智,絕巧棄利,絕學無懮。
20﹕貴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47﹕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4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57﹕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65﹕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
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關於C)
2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墮落以後的人﹐衹能法地)。
57﹕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
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59﹕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
60﹕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
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1﹕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6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回目錄

話題二)不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7)

人未能如天地長久、如“谷神”不死『1』﹐是因為人的“自生”與“智多”忤逆
了造物主﹐一如亞當因為信靠知識、濫用自由意志被上帝判了死刑。

與“自生”相應的﹐是“自見”、“自是”、“自矜”、“自伐”﹕“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24)
一言以蔽之﹐自敗。“故有道者不處”。相反﹐“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
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22)

“抱一為天下式”的“一”=道或上帝﹐從前後文的邏輯關係可以看出﹐如果沒有
這個“一”的存在﹐你既便放棄了“自見”、“自是”﹐也照樣不知何去何從﹐終
究難免誤入岐途。可見“抱一”與下文“不失其所”同義。

老子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33)

“死而不亡”=身體歸塵土﹐靈魂歸上帝﹔“不失其所”=將自己的生命與“天地
之根”或生命之主相接﹕“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而失其所者﹐乃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23)。

所以﹐老子的“死而不亡”與基督“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的教誨是同
一個意思﹐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在神的眼裡都是活人(馬太22﹕32)﹐都是
“從事於道者”而“同於道”者。

“長生久視之道”=具現實意義的“不自生”﹐即通過“嗇”或“早服”“重積德”﹐
借以養身、治國、治環境。“嗇”=節省自然資源、維持自然秩序和諧﹔而對自然
界作飄風驟雨式的攪和則是“執神器”﹐其結果是﹐於人﹐身敗名裂﹔於環境﹐造
成不可修復的毀壞﹐所謂“失者同於失”。眼下中國面臨空前規模的人禍天災﹐包
括水災、旱災、蝗災、環境污染、水土流失或毒化、草地面積滅少、京城遭受風沙
侵襲等等﹐均出於共產當局之自見、自是、自矜、自伐、自敗。

『1』“谷神不死”證據之一是喬木長青。老子未曾提到畜牲何以不能象喬木那樣
長生不死﹐但古代中國亦有“犧牲”之說法--是否涉原罪有待進一步探討。

回目錄

自然法與“本體”

照倫理邏輯﹐自然界可分出四種“本體”存在。

*礦物(或無機物)﹕有機物之元件﹐以光(能量)的存在為前提(創1﹕3)﹐
行為取決於理化定律(宿命)。礦物的“壽命”以億年計。

*植物﹕具生命力﹐服務於動物﹔存在前提﹕光、水、地、空氣(創1﹕3-10)﹐
行為取決於遺傳信息與對環境的感應性。一些植物並無死期﹐比如喬木。

*動物﹕具感受性、意識力、意志力﹔以自身存在為目的﹐也服從人的利益﹔行為
由本能、習性、智能決定。“動物血氣”由來於上帝賜福(創1﹕22)。天體標
志為動物活動提供方向與周期(創世第四日)。動物既成人類原罪的犧牲品﹐死亡
宿命也就在動物的靈魂裡留下了痕跡﹕A)對處境安危之敏感性。B)強烈的留種
動機。C)恐懼與逃避。意志出禍福﹐愛憎出恩冤。

*人類。A)品德如神(創1﹕27)﹐具創造、審美、形而上能力。B)神賜福
動物和人﹐暗示人與動物享有類似“血氣”。C)擁有管理地球的權柄(創1﹕2
8)﹐於是有了焦慮心理。D)身體由礦物構成(創2﹕7﹔創3﹕19)。E)
靈命直接源於上帝(創2﹕7)。F)自由意志自定義價值﹐由智能取舍“好”
“壞”。G)知識的片面與誤導讓人自作聰明。H)原罪使人背負青天面朝地(創
3﹕17-19)﹐於是“人法地”。I)理性對於生死的反思(慎終追遠)﹐建
構了人生的基本意義﹐所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老子5
4)。

大體上﹐四種“本體”的關係乃是這樣﹕無機物服務於植物、動物、人﹔植物服務
於動物、人﹔動物聽命於人。因此﹐為保存動物就得保養植動﹔為了保存植物就得
保養水土。

回目錄

自然法三要素﹕分別規範(真)﹐約束規範(善)﹐昭示規範(美)。

1)分別規範(the discriminating norm)=人心中的天賦律法典章=人對事物作
“好”與“壞”的粗略分類或“就易識別”(proximate discrimination )的天性﹐
決定了理性認識與天理之間必然存在著距離。

“就易識別”即古代中國的陰陽分類(照簡易原則分出陰陽、四象、八卦、六十四
卦)。

“好”與“壞”乃是介人欲與天理之間的價值判斷﹕“常無欲以觀其妙”=以靈觀
靈﹐看到事物的真與美﹔“常有欲以觀其徼”=以功利為目的﹐用肉眼看事物的實
用性。“此兩者同出而異名”﹕事物本真出於道﹔分別規範的對象也出於道(自然
法本身就出於道)。人的完善境界=靈與肉的和諧或真與實的統一。

回目錄

話題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分別規範(理性)對事物作分別=“學”的基本方法(分析)﹔而“道”則是靠信
心直接進駐﹐或用“致虛極,守靜篤”等方法(老子16)“坐進此道(62)”﹐
因“道”不可分割﹐故不可用“分別心”去體認。道者如太極﹔學者如八卦﹕無限
分卦方能接近知識的圓滿。

為道之損出於為學之益﹐可見為道與為學處於矛盾狀態。何以矛盾﹖聖經說這是因
為人叛離了神(食禁果=以叛神為代價換取知的能力)﹔老子認為這是因為人對神
信心不足與不信(17)的緣故。老子說﹐太古時代有知神者﹐而後人們逐漸與神
疏遠﹐從“親之、譽之”變成“畏之”﹐最後墮落成“侮之”--這是一條人神關
係的脈絡﹐十分清淅地貫穿於舊約與新約。

道之一損再損歸於無為﹕這“無為”乃道之“無所不為”﹐人之“為當為”的結果
--一種人類知識臻於成熟、能管理好地球的境界。“無為”是回歸創世原初﹐
“沒有必要再作什麼”的狀態﹔“無所不為”則是指﹐人類“為當為”的一切成就
歸於神。

問﹕既然人以損道為代價、用知識管地球﹐那麼老子憑什麼極力反智慧、反知識﹐
主張後退復古﹖這話以後再扯﹐免得離題萬里。

回目錄

話題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自然法的最高原則是趨善避惡﹐由此引出其它各種原則。“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
湯(論語季氏第十六)”乃“趨善避惡”之生動描述。

道德經第一章論知識﹐知識被定位於人與造物主(常道)之間﹔第二章論價值或善
惡﹐從人的善惡觀與絕對理念比較中解釋存在的相對性。五千言的“道論”從理性
上揭示真善美性質﹔而“聖人”則以實踐展示自然法(昭示規範the manifesting norm)。

過程﹕道(絕對理念﹐創1)=>道之踐行(創2)=>人為善惡觀(創3)。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
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天下皆知之善美不是真善美”這一論斷﹐乃是基於人心叛道、人理違天理。“行
不言之教”乃“就有道而處之”﹐用行為表達語言未能表達的思想內涵、境界。
“行不言之教”並非語言教誨不合理﹕語言既是天賦﹐就有它的合理性﹐五千言不
是廢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強調知識片面性與謬誤性﹐以及“多言數窮”、
“輕諾寡信”的情形。“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都說明人的問
題發生在意志與知識環節上﹐而不是語言功能不合理。重點﹕人心之“誠”、人際
關係之“信”。

--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
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回目錄

話題五)處無為之事

“處無為之事”=不對抗宇宙秩序﹐而非“勿為”﹐否則“為而不恃”之“為”就無
解。無為前提是“宇宙秩序本是合理”﹐且“萬物作焉而不辭”。由此推出﹕

A)人的作為乃神創基礎上的再創造或修修補補﹐實無所謂“原創”。這是謙卑的
基點﹐離開這個基點就無法理解“不居功”、“不自恃”、“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B)當為之事必與宇宙秩序和諧﹐而非“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以道蒞天
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兩
不相傷、德交歸焉”的和諧局面。

C)在能為與當為之間﹐有一個任自由意志選擇的寬闊天地。創世記裡神囑亞當曰﹕
“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
的日子必定死(創2﹕17)。”由此可見﹐人照本性生活真需忌諱的事物並不多﹔
反之﹐“天下多忌諱”則“民彌貧”(57)”。孔子五十知天命、七十從心所欲
(為政)是一個從“知天命”到“率性”的過程。率性=真自由。

總之﹐“無為”是要求統治者(A)謙卑﹐(B)和為貴﹐(C)允許人民健康生
存、自由發展﹕“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
民自樸”。

回目錄

話題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或德經第二章)之“得一”是從“樸散為器”(大極=>陰陽=
>八卦=>六十四卦)的反向擁抱本源或太極(追遠)。比如﹐偏見(八卦)源於
善惡觀(陰陽)﹐而善惡觀又源於自然法(太極)﹕回本源意味著偏見被克服。祭、
祠即此義。

“分別”導出“多”﹐而“多則惑”(22)。老子以身喻一、以貨喻多﹐來說明
一與多的關係(44)﹕身體不行百樣貨物享受不到一樣﹔身體健康則十樣貨享受
十樣(少則多)。故“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可見人是不可以失根的。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容易使人聯想﹕若太極=有那麼太極之前自是“無
極”。但陰陽八卦是方法論﹐而非實有的存在。“有生於無”並非虛無生有﹐其內
涵僅限於“天下萬物生於有”的相反。比如﹐亞當既是始祖就不能是兒子﹐而亞當
創造者衹能是有別於人的存在。同理﹐有形宇宙作為原初存在若既“有”又不能自
生﹐那麼能使這種原初的存在(有空間)成為存在的﹐就衹能是無形(無空間)的
存在了。由此推出﹐“無”也是一種非時間的存在﹐因為邏輯上宇宙的“原初”就
是時間的開端。

老子的“反動”方法論說明了這樣一種事實﹕智慧不同於科學﹔智慧圖超越﹐科學
圖現實。因為科學有限、片面﹐思維若不超越便是一潭死水、臭水。

回目錄

2)約束規範(the binding norm)

俗曰﹕“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庸開宗明義﹕“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約束規範又稱義務規範(obligatory norm)=神要求人循造物本性(良知)生活﹐
以理性參與宇宙秩序﹐展開人天之間的和諧互動。

基本上﹐人的處境乃是這樣﹕個人與世界的關係並非“萬物皆備於我”﹔“非我”
存在的真實性由來於世界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由此導出﹐“我”受“非我”
的約束乃是一種宿命﹐或曰必然。“約束”的前提=自由意志之忤逆﹔“非我”概
涵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然等“域中四大”的關係﹔而在四大關係中﹐神是總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重點﹔“人”=每個個人﹔“人與
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個人在不同層次的社會組織中(家、族、國)
所扮演的角色。

約束規範ABC﹕

A)自然法根植於人心﹐但人心並不是自然法的原造之因。(不自生,故能長生。7)
B)造物主恩典遍及每個造物﹐而非個別造物。(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
C)自然法的邏輯起點是公平與平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77)”。“天
道無親,常與善人(79)”。“常與善人”=“從事於道者同於道”(23)﹐
而非偏坦。

回目錄

話題七)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

道德經第三章、第四十章(德經第三)涉及約束規範。

造物主與造物可比作人與電腦﹕上帝創造了人﹐人創造了電腦。不同的是﹐電腦沒
有生命﹐而人除了擁有生命外﹐還擁有自由意志﹕一方面﹐自由意志在與生命的權
衡中受到約束﹔另一方面﹐自由意志的真實性又在於它的離異性﹐生命於是成了賭
注。聖經裡﹐離異=人違犯神的誡命(吃禁果)﹔五千言之離異=太極出兩儀。

太極出兩儀﹐即自由意志在原初狀態下無論作什麼選擇都必與道的意志相反。比如北
極無方向(太極)﹔而從北極邁出第一步可選擇的衹有南向(兩儀)﹔第一步完成
後就有了四種選擇﹕東、南、西、北(四象)﹐這時才有方向錯亂的可能﹐才有“對”
與“錯”的實質內涵。人類最大的迷失是忘卻退路或“忘本”﹐因為這意味著﹕

A)愈是走動離原點也就愈遠、混亂度愈大﹐所謂“動而愈出”(5)。

B)東、南、西、北之“多”還將分出更多﹐而這又反過來使人因“多”忘“一”
從而陷入混亂的惡性循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多藏必厚亡”﹐“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等等皆出於此。

所以老子強調﹐如果不能“以寡治眾”、“以一馭多”﹐這“多”衹會禍事。

“反者道之動”既給出“邁出第一步”(反叛)之必然性﹐又給出回頭(尋根、反思)
的必要性(復歸其根)﹐所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迷
失的自由意志朝造物本性方向回歸﹐以其“不自生”之“弱志”﹐去順從造物法則﹐
這樣的“後其身”、“外其身”的結果不是失﹐而是得而“成其私”(7)。“天
下萬物生於有(一或太極),有生於無(道或造物主)”=回到事物源頭就得到一
切﹐因為那裡有生命﹐也有自由。

造物主與造物關係﹐也可以比作放風箏的人與風箏的關係。

風箏斷線則落地。人類歷史有許多“斷線”的先例﹐如巴比倫、古埃及﹐還有史前
的文明。聖經裡﹐“斷線”表現為猶太人熱衷於偶像崇拜、內鬨、國破家亡、全民
族被流放。中國歷史也有“斷線”記錄。東周因“斷線”分成七國﹔而後孔老“繼
絕世”一千二百年﹔至宋再次斷線﹐招致胡人入主、漢人為奴。清未又斷﹐結果是
馬列主義興起﹐中國於是災難不斷﹐包括三年饑荒﹐十年浩劫﹐二十年每日五萬人
次的殺嬰、毀胎﹐以及持續不斷的宗教、政治迫害。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14)”可作為本話題的收尾。

回目錄

話題八)使民無知無欲﹐使智者不敢為(40)。

“無知無欲”不能被想像成橫路進二。老子和他的繼承者無論是在古今中外﹐都被
公認為絕頂高明。老子說﹐人當如赤子般“含德之厚”方能“骨弱筋柔而握固”﹐
方能達到“精之至”、“和之至”境界(55)﹐也就是“無知無欲”的境界。

老子的這些觀點可從聖經找到印證。比如門徒曾問耶穌天國裡頭誰最大﹐耶穌指著
小孩告訴大家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
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馬太18﹕1-5)。”所羅門
也曾說﹐“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箴言1﹕7)。”

道德經裡﹐與此相關的文字尚有﹕“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專
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等等。

“使智者不敢為”的“智”是什麼意思﹐我們不妨比較一下五千言裡“智”和“愚”。

18﹐智慧出,有大偽。
19﹐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27﹐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65﹐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20﹐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我愚人之心也哉。
38﹐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6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可見“愚”=純樸(purity 、simplicity)﹐而不是“蠢”(stupidity、 foolishness)。

所謂的“智”﹐包括“智慧”在內﹐都不過是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的蠢思、蠢見、
蠢行。

--
40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是就“聖人之治”強調無為。

“虛心”與“弱志”取義於“強梁者不得其死”(42)、“心使氣曰強”之“不
道”(55)、“強行者有志”(33)、“柔弱勝剛強”、“人之生也柔弱,其
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

“實腹”與“強骨”是著眼效率﹕“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8)”。

可見﹐炫耀學問、學位、特權、聰明﹐唯恐知識、能力、聰明被否定﹔視真誠為可笑、
信用為可欺﹔而多餘、違時、反人性反而是聰明--比如毛澤東出兵朝鮮﹐發動大躍
進、文化大革命--都不是常態﹐而是疾病。

回目錄

答嬉戲﹕知之所不知而後知

溫故知新

嬉戲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
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
見其門。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
大疑乎﹗已乎﹗已乎﹗且無所逃。此所謂然與然乎﹗
                                                                                            《莊子》"則陽"

新鬼

"根"與"門"既可以是道﹐也可以是一族的文化傳統﹐個人的幼年經歷
唯人能將過去現在未來一線穿
弗洛亦德之天才﹐在於挖掘童年的經歷﹐以解釋成人的心理
又以文化傳統建構壓抑人欲的"超我"
此兩者﹐都是尋門究根
因此他的精神分析方法一路被人繼承下來
而這方法﹐乃從舊約聖經裡來
由此不難理解﹐何以精神分析鼻祖均為猶太人所包攬
"人皆尊其知之所知"無非EGO
而"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正是猶太源教的信仰基礎
跳出"然與(於)然"實為一種思維框架之擴展
一種思想上"不斷革命"的精神﹐突破性的進取
"不安於現狀"﹐正是"道"的活潑本性之表達
創意與靈感用於滿足於自己的靈﹐ 而非乞求認同與欣賞
大概﹐這就是老莊的意境罷

回目錄

"道"與聖經中那個"Word"

蘆葦

自從新鬼同志的"五千言新解"推出之後,呵呵,新觀察這階段宗教
氣氛很濃啊﹗

今天總算干完了一件事,賞自己一把--上新觀察看看舊貼,順便把
自己的一些感想寫了下來。

---

《老子》的"道"與聖經中那個大寫的"Word"是否能掛鉤,嘿嘿,
老問題啊。我不知道,新鬼看沒看過楊森富的《基督教與中國古代
的宗教思想》謝扶雅的《聖言與道的和合》和張子元的《約翰福
音引言的"道"與中國之"道"》。如沒看過,我真建議你看一看﹔
我想,這幾篇文章肯定能夠大大地充實你的論述。

說句實話吧,我個人並不以這種掛鉤為然﹔為什么呢﹖沒這個必要﹗
對於非基督徒來說,只要他們未縱身一躍,投入基督的信仰﹔這種
論證你怎么說,他們也會覺得牽強。對於基督徒來說,他已作出了
這一抉擇,這種論證也未必對其信心有所增益,至多是種錦上添花
而已。

自然,這個問題被不斷地提出來,也是有其道理的﹔遠志明現正在
拍一個有關這一問題的電視劇,基本主題似乎是中國堅持那個"道"
則興,反之則衰。在我看來,這可能反映了一部份中國基督徒信仰
基督時的一種心理障礙﹕確實一心向主,但覺得信仰一個純然異族
的東西--基督教又和世界某種強勢文明有關聯關係--心中不踏
實,於是試圖尋找基督信仰在中華文化中的內源性證據,以抵禦基
督不合中國國情論的侵擾。

但是,問題就是﹕1, 就一般基督教教義而言,十字架事件是神聖
入世之事件,與世界上的各種文化都無關係﹔如基督信仰與民族文
化的東西掛鉤,是否會損耗基督信仰的這一本質性呢﹖
2, 如你更絕對一點,確實可以否定《老子》是一部民族文化性的
經典,但是我希望你要注意到,《老子》中恰恰缺乏對"道成肉身"
的敘述,而我確實認為這一事件是基督信仰中最為關鍵之處(如你
否認這一關鍵,我沒有辦法承認你談的是基督信仰(新舊約),而
只能認為你只是一位猶太教信徒(舊約)。)

新鬼,你可別生氣啊﹗這裡,我可是很認真地在和你探討問題。

---

關於《老子》,我的一位朋友倒和我談過一個《老子》西來假說,
玩的是大膽的假設和不小心的求證,貼在此供朋友們賞玩。

其要點是《老子》這本書玄學色彩濃重,確不像以"實用理性"和
"樂感文化"(李澤厚語)為特征的華夏文明的東西,事實也是如
此,它是,哈哈哈哈,印度的東西。證據如下﹕

內證﹕有一學者(當時有名有姓的,我現在忘了)將該書與印度古
代典籍《奧義書》對勘過,發現與《奧義書》一些段落有對應關係,
懷疑兩者之間有翻譯關係。因《奧義書》成書年代肯定早於《老子》
(蘆葦補充,中國學術史上本來就有《老子》甚至晚於《莊子》--
有位顧老先生便持此論,至於是否是《莊子》節選本則並無定論。),
因此可以判斷《老子》有可能為《奧義書》某些段落的譯本。

外證﹕1, 老子據說與楚地有極大關係,而楚文化相對於中原文化而
言相當奇詭。人說,這可能與很早就存在的南方絲綢之路有關係(大
家記得那個"夜郎國"嗎﹖就是現在的貴州遵義,那可是這條路上的
重要一站。)因此,《奧義書》在春秋戰國時代傳入中國,特別是楚
地,是有交通方面可能的。
2, 老子出函谷關西去,這故事人人知道吧﹗問題就是這個"西"的
問題,呵呵,那可包括印度在內啊。《山海經》中說那西面的崑崙山,
便涵蓋了現在的印度地區﹔知道那西王母嗎﹖嗯,不排除那印度濕婆
的可能。就說現在流竄在網上的豬八戒當年到西天去經,那西天在哪,
確確實實印度也。中原那么大﹔你說那老子,退休以後哪不能養老,
偏要西去,莫非他本不是中土人,乃那印度人,要落葉歸根﹖

呵呵,開個《老子》的玩笑,大家別當真。不過,西方學術界一直存
在文明多源說和文明一源說之爭,多源說自然對我們有利。但是,文
明一源說始終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如經常拿中國的彩陶藝術線說事,
善良而有自尊心的中國人啊,你們要警惕啊﹗

---

關於"中國是否應該信仰基督教"的問題,轉貼一段劉小楓先生的
話吧,我就不說什么了﹕

"神學的方面關涉個體的認信。就基督神學而言,本質上是關於個體
認信──個體與上帝之關係的話語。在涉及與歷史──民族文化的
精神觀念的相遇時,話語最終只是認信或拒信的個體表達式。以個
體的身份替民族, 國家, 或歷史文化發言,是無效的。就此而言,
'中國應該信仰什么或不信仰什么'一類語式,是可疑的。作為個
體的知識人只能採用'我自己信仰什么或不信仰什么'的表達式。
信仰在本質上是個體與自身的鬥爭。"

====

新鬼答﹕基督教的傳播﹐並不依賴於對道德經的闡釋

但從基督教神學角度探討老子﹐卻有助於對道德經的理解
這麼多版本的道德經﹐從標點符號的添加﹐便能看出國人對老子之不求甚解
當然不求甚解無可厚非﹐但若堅持五千言就這麼回事﹐那就不是無可厚非了
若將談老子視為一種犯忌﹐那是把老子當阿Q使喚了﹐是國人自己作賤自己
一個基本認知﹕老子不止是國人的老子﹐他首先是一個頂天立的人﹐一個人
誰能認同老子的反省老子就屬於誰﹐從這個意義意上講﹐老子也是屬於神的
記得有一本Bible Commentary譽老子為"世上最高明的人"
國人還不敢這麼說﹐盡管自以為"最聰明"﹐一種恰為老子所反對的"智"

基督與老子﹐我也不認為有什麼預表關系﹐即﹐說老子是先知並預言了基督
因為衹有猶太傳統才出耶和華的先知﹐大衛後裔才出基督(信仰先設)
老子用智慧觀照終極﹐先知則是照本宣科﹕"耶和華如是說..."
但﹐"父","子", "靈"的格﹐五千言均有脈絡可尋﹐這不能視而不見
雖不就是"道成肉身"﹐卻有令人拍案叫絕之處﹕
---
62﹐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
陽光照好人也照歹人
叩門﹐則開門﹔尋求﹐則必尋著﹔耶穌赦免人罪﹐主前無棄人
---
五千言究竟與華夏傳統有什麼淵源關系﹐具重大意義
因為我們的傳統常被誤解為無神論或自然神論
而這與另類文化傳入中原所造成的影響分不開
國人既喪失反省能力﹐"正名"工作在基督教神學的指引下便有了意義
此事關乎對傳統之矯枉, 重定位﹐而不單是為信仰﹐更不是勸人入教

你提到的那些書或文章﹐我未曾有幸拜讀﹐若方便﹐請貼出來
基本上﹐我對老子的觀點﹐就來源聖經與道德經﹐當然不脫離歷史背景
等基本頭緒理清後﹐再作兩者的比較

回目錄

道的品格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推論一

形式邏輯三段論﹕

A)天下存在著絕對的美善
B)人們不要絕對美善
C)所以﹐天下皆知之美丑惡無比

問﹕A)、B)假設妥不妥﹖
答﹕A)、B)內容見於五千言﹕

A)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遵循的是另類標準﹐而不是“仁”。
6﹐“谷神”、“天地根”皆造物主之“虛”德。
7﹐天地以其不自生而長生﹐為他存在之意義。
8﹐“不爭”、“處他人之所惡”﹐“幾於道”。
9﹐不居功、不占有、達到目的便收場﹐以最簡樸為原則。
10﹐營魄抱一、專氣致柔、無疵、無為、無知。
17﹐貴言。
43﹐不言之教。
49﹐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51﹐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59﹐嗇。
73﹐不爭而善胜,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禪然而善謀。
77﹐損有餘而補不足。
81﹐利而不害。
B)
17﹐“侮之”﹐“信不足”、“不信”、忘本、忘恩負義。
18﹐大道廢,方有仁義;智慧出,方有大偽。
38﹐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58﹐人之迷,其日固久。
72﹐不畏威。
73﹐勇於敢、勇於不敢,天之所惡。
74﹐民不畏死。自賤。
77﹐損不足以奉有餘。

推論二

用思辯邏輯方法﹐可從上下文看出A)B)﹕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2)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3)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相比較而存在”﹐從事物的“矛盾”關系中認識事物。

三段式﹕

正題﹕道的德行A)(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等等)
反題﹕人的德行B)(惡、不善)
合題﹕以道教化百姓A)+B)(聖人效法道的德行)

合題之相關話題﹕
1﹐無欲觀妙﹐有欲觀徼。兩者同出而异名,同謂之玄。
3﹐虛心實腹,弱志強骨。使民無知無欲﹐智者不敢為。
5﹐於天地間守中。
16﹐因虛而容。歸根。
19﹐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20﹐渾心。莫生是惹非﹐善惡相去不還。畏人之所畏。
21﹐惟道是從。
22﹐不自見不自是不自矜﹐不爭﹐抱一。誠全而歸之。
23﹐信。
25﹐域中四大人居其一。反者道之動。
28﹐知雄守雌﹐复歸於嬰兒。
29﹐天下神器不可為。去甚,去奢,去泰。
37﹐鎮之以無名之樸。
39﹐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抱一。
42﹐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气以為和。強梁者不得其死。
4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46﹐知足常足。
4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49﹐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51﹐道生之,德畜之。
52﹐天下有始﹐以之為母。得母以知子。守母,沒身不殆。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复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56﹐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謂玄同。
57﹐無為而化﹔好靜而正﹔無事而富﹔無欲而樸。
58﹐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60﹐兩不相傷,德交歸焉。
61﹐大者為下。
63﹐道者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無棄人。
65﹐玄德深遠,与物反,至大順。不以智治國。愚民。
66﹐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67﹐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77﹐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78﹐受國之垢謂社稷主﹔受國不祥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 = =
絕對美善之先設乃“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之邏輯著力點。
無此先設便無法說明上述前後文之間的內在涵義。
A)=以K0心態觀照得知﹔B)=K1K2K3等心態所見。
A)作為道的品格﹐既獨立又高於B)﹐乃B)的效法對象。
也許有人會說﹐道的這種高尚品德並非出於超人的智慧﹐而是一種自然的存在﹐或被擬人化的一種存在﹐就如我們說的青松與紅梅的品格。但這不是老子的意思。道有情有知有意志。可參見其它章節。

回目錄

差別、矛盾、對抗、和諧

和諧見於“合題”中。

差別
1﹐可道與不可道﹐可名與不可名﹐妙與徼的差別。
4﹐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不知誰之子。
14﹐道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夷、希、微不可致詰。
17﹐知道者﹔親譽道者。
35﹐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48﹐道與學的差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矛盾
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動而愈出。多言數窮。
13﹐寵辱若惊,貴大患若身。
17﹐害怕道者。
29天下神器。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58﹐人之迷,其日固久。
63﹐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75﹐民輕死。

對抗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12﹐五色五音致耳聾目盲﹔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17﹐不信道的存在而侮道者﹕功成事遂百姓皆謂“自然”。
24﹐失者同於失。
30﹐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50﹐死地。死之徒十有三。
53﹐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55﹐心使气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7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73﹐勇於敢,勇於不敢。
74﹐民不畏死。

差別=>對抗=>亡國=>新生=>差別。這是人類歷史的發展之大體過程。
與自然律的差別在於﹐人類社會是在兩種意志的支配下發展。聖經裡﹐先知是上帝的代言人﹔道德經裡﹐“聖人”以效法道的德性為大眾表帥。

回目錄

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衹就有限事物而言。絕對觀念不存在“物極必反”的前提﹐因為絕對乃是原點﹐或“無極”。

事物偏離原點後才有兩極、多極﹐於是有了事物的多樣性。多樣性存在之合理性在於﹐事物一方面因偏離原點而有了特殊性﹐另一方面又與原點保持著父(母)與子的關系(食母、早服、歸根、抱一等等)﹐從而獲得“玄同”德性。

“物極必反”是指事物因離道太遠而失去固有的“玄同”之德﹐因此必須回頭(反)朝原點方向尋求靈感﹐否則就會“不道”、“早亡”﹕這是老子五千言的核心思想。

普羅大眾的價值觀因K1K2K3緣故﹐自然而然地形成多元化局面。但如果因為某種緣故﹐出現“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局面(由一種價值觀主宰而無不同聲音)﹐那就說明﹐這個社會實際上是處於一種催眠狀態﹐一種極為恐怖的險境。

回目錄

道有情有義

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 =

芻狗用於祭祀﹐祭畢則被棄。祭芻狗的前提是有祭祀對象的存在。可見人生義意在老子眼裡﹐乃是服務於比此生更重要的某種目的性。既有“目的”介入﹐那麼﹐把道的德性說成是“盲目的自然律”便是睜眼說瞎話了。人之於天地之間﹐就這段文字的說法﹐就好象在風箱內一樣,兩頭受擠壓:順著道的旨意“可長生久視”;反之﹐“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衹能制造天災人禍,制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凶年”的人天失和局面。

可見“道”有知、有情、有意志﹔而人之於道的關系,乃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4﹐5﹐6﹐7﹐16﹐17﹐18﹐19﹐20﹐21﹐22﹐23﹐

人與道之間
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道德﹐道由
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道識﹐道尊
52﹐53﹐54﹐55﹐56﹐57﹐58﹐59﹐60﹐61﹐62﹐

發展
63﹐64﹐

教化
65﹐愚
66﹐虛
67﹐慈、儉,不敢為先
68﹐不怒﹐不與﹐為之下
69﹐為客﹐退﹐無兵

道識
70﹐易知易行莫知莫行。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7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73,禪然善謀。

民失德
74,不畏死。
75,輕死。
76,暴死。

77,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78,弱水。
79,有德司契(約)﹐天道無親﹐不責﹐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80,小國寡民。
8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回目錄

“道”的神性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物”不取“器物”義﹐亦非“物質的本體”﹕五千言從立場到觀點﹐都徹底否定物質本體論。可作為本句注腳的章節有﹕

第14章(專論“道”的本體性質)

眼不能見者曰“夷”﹐耳不能聞者曰“希”﹔無法碰觸拿捏者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又因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可見,“混”是出於人對道的認識困難﹐而非道本體“混”。老子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都是針對人的有限認識能力及人的罪性而言﹕因為人心偏離道的緣故﹐使得本來有著無限豊富內涵的道﹐在經過人心的過濾以後變得“惚恍”、“繩繩不可名”﹐因而不得不“复歸於無物”、成為“無狀之狀”或處於“大圓若缺”的狀態。

所謂“失者同於失”也。

第一章的“常有欲以觀其徼”乃是理解人與道的矛盾關系的入門﹔而“常無欲以觀其妙”﹐則是指“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從事於德者同於德”的“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知古始”的超常境界。

“罪”的涵義可 參考道德經2﹐17﹐18﹐23﹐41﹐42﹐47﹐48﹐53﹐71﹐72﹐73﹐74﹐77﹐78﹐79﹐80﹐81。總之﹐罪的話題幾乎貫穿於所有章節。

大體上﹐五千言有一陰一陽的兩個大綱﹕一是道的德﹔一是人的罪。由此展開克服人罪、回歸道的“反動”。

“先天地生”=天地以先已有的存在。可見“道”不是四維空間內的器物性存在。但它究竟是什麼老子並未給任何界定,因為老子認為,能被界定的“道”﹐就不是恆常(真正)的道。

雖然道的本性無法為人所把捉,但是,道的某些性質仍然可以通過內省途徑認識。

老子的重要內省方法之一,是通過否定有限的存在來充實無限概念的內涵。比如﹐“道先天地生”這一判斷﹐乃是基於“天地尚不能久(23)”的否定判斷上:“道”由此獲得了“生天地”的內涵。

類似於黑格爾哲學的神秘的“外化”﹐這種否定思維適用於表述形而上的﹐非感官經驗的認知。

除了否定方法外﹐老子也常用虛的手法來表述道的陰面性質﹕“道者萬物之奧”、“道沖”等等都是使用空的手法。值得注意的是﹐這“空”或“虛”衹是對人而言的空虛﹐而不是道缺乏內容。

有時老子也用不確定文句表述“道”﹕“吾不知其名”、“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等等。“似”、“象”表明作者認識到“道”之無法掌握﹐人衹能以自已的有限去理解道的無限性。

顯然,道具有智慧、能力、德性的無限性、無上性﹐而不是沒有精神內容的、衹限時空意義的無限性。五千言尚有積極的“立”道﹐但這不屬本章節話題。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極容易使人作四時、枯枯榮榮、生生死死之聯想﹐繼而斷章取義地將“道”理解為“自然規律”而忽略了“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等五千言與唯物論之原則區別。

“寂寥獨立”乃強調道之不依於人心。這是五千言哲學思想與小乘佛教的“心動非旗動”、莊周夢蝴蝶、“萬物皆備於我”的唯我論的根本區別。

“寂寥獨立”的意義還在於強調道的“非物化”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並不是一個變由空無變成一、二、三的過程﹐而是一個造物主的造物過程:畫家不因作畫自已成了畫--由此構成與佛教泛神論的本質區別。

五千言將道與造物比作母與子的關系﹐頗似猶太源教的神創論邏輯。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知其名”是因為道之不可名﹐這在第一章的頭一句已提及。這裡再次提及“名”的意義是,“名”與“大”、“逝”、“遠”、“反”等概念起了相關性。

道大之於人﹐猶宏鴻之於燕雀﹔人與道之間還隔著天、地兩層大屏障。道既無法被人掌握﹐也就無法被人“名”。

“逝”、“遠”、“反”表示道處於運動狀態﹕道性活潑﹐為人所不可及、不可逮﹐此乃道取名困難原由之一。“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必也“法地”。可見人是“四大”中最小的。“人法地”與其說人效法地的德性﹐不如說人必遵守自然規律。“道法自然”=“道”照著自已的意志行事。“自然”取自有永有義。

回目錄

道德經的創造論(易經背景)

(大)
太极:光
兩儀:晝夜
四象:晝夜、天地
八卦:晝夜、天地、日月、四季

(小)
太极:人
兩儀:男、女
四象:男、女、樹、蛇
八卦:男、女、樹、蛇、善、惡、死、苦
---
無性別區分的人,不能說是“男”或“女”。“亞當”乃神取之名。之後,亞當對萬物命名“命名”在圣經里具“管轄”義。

陰陽圖的“餘弦曲線與X軸”的相關經文﹕

5﹐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6﹐
夫物蕓蕓,各复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30﹐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32﹐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宁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車無車(至譽無譽)。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4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42﹐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气以為和。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48﹐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58,
正复為奇,善复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59﹐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65﹐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66﹐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77﹐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回目錄
 


回首頁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