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目錄

棺材
搞錯
<<逃難中的羅得一家>>
夜半遠足深山

荊棘和蒺藜
刺激

花生的吃法
花生
再扯一把鹽
咸味


此刻莫娜尼莎孕八個月
花與鳥
前庭後院
稀粥與靈感
睡眠
香波shampoo
廚房宜昏暗
最佳臥室與廚房
新作息制度
建議使用黑底屏幕
調節色彩、明暗、對比
藝術與現實
用濾鏡去灰
增加對比度去灰
操縱明暗度
曾經有過一夢

棺材

一位朋友問
棺材話題上網頁
是否犯忌
某答曰
此大吉大利也
照國人的傳統
夢見棺材或大火
乃大吉大利

某見過許多棺材
印像最深的
乃閩東地區的“六合”
意思是
用六塊木板釘成的盒子

傳統棺材的制作
有許多講究

棺木的外表面
衹許用斧砍
且衹許朝一個方向落斧
即從棺頭至棺尾的角度
或順著死人的毛髮落斧

不能使用鋸、推、錐
因這些器具有欠厚道
容易引發不良之聯想
比如推削皮﹐錐鑽心

因為衹用斧
造棺現場沒有鋸粉
沒有紙樣卷曲木屑
衹有鱗狀木屑
給人以利落的感覺
不拖泥帶水

死人入棺時
蓋棺衹許一著

一下棺蓋就不許挪動
既便是蓋歪了
也不作調整
這就是"蓋棺定論"的意思

每根棺材釘
也衹許敲一響
那九寸長的棺材釘
一次敲擊
就當沒入兩塊相鄰棺木
所要求的
乃是極高境界的技藝

兩樣塗料
紅漆與桐油
都有很特別的氣味
尤其是桐油的氣味
已成為遭喪的像徵

回目錄

搞錯

那位身著紅衣手搭羅得肩膀的
乃另一位天使
並非羅得大女兒
所以
那 "使女"乃羅得女兒之一
這幅畫還算忠實於聖經原文
是咱看走眼
天上噴硫磺火的
乃催命天使

回目錄
 

<<逃難中的羅得一家>>

這幅油畫屬巴羅克(BAROQUE)藝術風格﹐靈感源於<<創世記>>19章。
天使引路。羅得一家四口和一個使女(﹖)拖著一堆金銀財寶﹐心不甘情不愿地離開所多瑪。
畫裡﹐羅得便便大腹顯出一副極強的惰性﹕造型與<<創世記>>19章16段及19段呼應﹕
"但羅得遲遲不肯走"﹔"我主阿﹐不要如此。"
身穿黑衣頭戴白巾全身裹得緊緊的﹐乃羅得妻子。她一步三回頭﹐好像被剜了心似
的。
羅妻回頭張望的﹐乃她所眷戀的﹐也就是所多瑪的生活方式。
眷戀對像主要是身後的那些金銀財寶。
聖經沒有提到使女。畫面創造的那個腰纏頭頂財寶的使女﹐像征著所多瑪﹐她在後
頭誘引羅妻回頭張望。
穿紅衣的是羅得的兩個尚未出嫁的女兒。兩個女兒在身材與個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差
異。
在前頭安慰母親的﹐是善於出主意的大女兒(創19﹕31-38)。她右手安慰母親﹐左手
卻搭在父親的肩上﹕暗示著亂倫。
小女兒則顯得毫無主張﹐隨時可以被牽著鼻子走。
背景﹕硫磺火濃煙滾滾﹐"如同燒窖一般"(創19﹕28)。

回目錄

一個冬季的傍晚
墨爾本可非爾區
巴士站
路邊住家的煙囪
有裊裊青煙昇起
油鍋煎咸魚
氣味令人感慨
由此某聯想到
久久迷失深山老林裡的人
最希望看到的
自然是煙
"不食人間煙火"是啥境界
某無法想像

回目錄

荊棘和蒺藜

上帝罰人手段之一
是讓地長出荊棘和蒺藜
與此同時
人得開荒種地自食其力
等於說
流汗與遭刺自然而然
所以
運動或針刺
有益於健康

刺激

几年前
墨爾本的一位朋友家
剛剃過的草地
整整齊齊
干干淨淨
富有彈性
某光著腳踩在上頭
忽然間領悟出一個道理
人需要刺激
人的腳底尤其需要刺激
大紅燈籠高高挂
捶腳配響鈴
乃是經典的刺激
也是天使打赤腳的道理

回目錄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穿鞋
很值得研究
亞當和他的妻子被趕出伊甸園時
上帝用獸皮做衣服給他們穿上
而不是拿獸皮做鞋子讓他們穿
為什麼這樣
很值得研究

回目錄

花生的吃法

1﹐鹽醮
2﹐糖裹
3﹐水煮
4﹐搗泥
5﹐炖漿
、、、等等
最令人難忘的
是浙江義烏人吃法
即﹐生花生摻白糖
花生要夠生
最好剛出土
那種清香清
會讓你一輩子記住
猴子、猩猩、野豬
還有老鼠、大象
都喜歡花生
馬爾他斯狗
亦有喜食花生者
但犬牙不便咀嚼
多吃必消化不良
貓絕對不理花生
不管是生還是熟
就是魚拌花生
也不屑一顧

回目錄

花生

說是豆
不算豆
樹上開花
地下結果
花生是所有植物當中
最古怪的一種

回目錄

再扯一把鹽

說是國人飲食偏咸
究竟偏到什麼程度﹖
大體上
每日5克食鹽用量
算健康
而國人的用量
平均15克

用鹽過量理由之一
是國人有喝湯習慣
一碗湯需3-5克的鹽
才有咸味
廣東人以為喝湯是進補
為了補身
每天花三小時炖一鍋湯
一天至少喝三碗

理由之二是烹調方式
任何帶水加鹽的烹法
都要耗去大量鹽
因為鹽逸入食物內部
使你不覺咸
卻於餐後感到口渴
於是又回廚房
喝一碗廣東湯

理由之三是醃制品
比如醃菜醃肉醃魚
古人保存食物
沒有更好辦法
衹能用醃
而今人喜歡醃制品
除習慣外
無其它理由可解釋

所以
中餐的烹調方式
要改革
要接受現代科學挑戰

回目錄

咸味

某曾說
烹調可以沒有糖沒有醋
卻不可以沒有鹽
因為咸是一種基本口味
缺不得
朋友曰
可以用醬油唄
干嘛一定要用鹽﹖
其實醬油能咸
也是因為裡頭有鹽
自然界除鹽外
几乎沒有什麼能咸
因為這樣
鹽之於咸就有了獨專性
而糖之於甜就沒有獨專性
由此可見鹽的重要性
可見
倡導無鹽飲食乃違反造物本性
必然有礙健康

然而過多氯化鈉的攝入
也會造成健康問題
比如國人飲食習慣偏咸
中風几率隨之增加
大體上
偏咸的理由
是今人沿用傳統菜單
而較之於古人
今人少出汗
身體對鹽的需求量
亦相對下降

回目錄

粗鹽除氯化鈉外
尚含氯化鎂
氯化鎂苦澀
具吸水性質
你得用鹽罐裝鹽
否則就滴滴嗒嗒

精鹽不含鎂
顆粒又小
所以能用紙包裝
能在餐桌上使用
粗鹽的苦澀
於咸味、鮮味
具加和效益
既可減少氯化鈉攝入
又能美化口味

氯化鎂的最大壞處
是生食會讓你反胃
所以在炒作前
得用熱鍋油炸粗鹽顆粒
直至一縷青煙冒起

回目錄

舊廚房的灶
通常有兩口鍋
一口煮飯
一口炒菜
或炒或煮
絕不混淆使用
於是時間一長
那炒菜的變得又黑又亮
因為油的緣故
又因為高溫炒作
鍋面蒙上一層致密油煙
這樣的鍋自然不沾底
且能均勻導溫
因此能出好魚好肉好菜
所以國人吵架喜歡砸鍋
砸又黑又亮這口

回目錄

此刻莫娜麗莎孕八個月

回目錄

花與鳥

造物中較特殊的類別
一是花
一是鳥
牠們不僅美
而且富有個性
還時不時用各種語言
訴說造物意義
以及
牠們與人之間的特有關系

人類迷失久矣
花鳥卻不迷失
因為這樣
你可從種花養鳥中了解自已
大體上
為你而開的花
與你具相類品性
鳥與你接近
也是某種個性的投機

回目錄

前庭後院

前庭小溪
寬一尺半
呈帶狀逶迤輾轉
溪底
赭色釉罐覆蓋
水流如薄膜
緩緩流過
鳥雀
或洗澡
或飲水
或光著腳丫踩水

後院
大片四季豆攀上籬笆
還有金針菜

生命即希望

回目錄

稀粥與靈感

人生樂趣之一
是忽然間的靈感降臨
讓你覺得
生活充滿意義
萬物都能解釋
血脈通暢
掌心溫暖

獲靈感途徑有三
一是清心寡欲
二是埋頭讀經
三是齋戒後喝稀粥
辦法:
讀經三天
兩耳不聞窗外事
不洗臉
不刷牙
睡眠飽足

第三天於日落前一個半小時起床
做三件事
第一件,用炭火煮稀粥一小時
你就坐在爐前看火炭
還有,鍋裡粥的沸泡
啥事也別想
衹專心聞那股清香
第二件,到浴室洗澡
包括刷牙,勿用牙膏
水溫四十度左右,不可太高
免得暈倒
浴室空氣要通暢,讓水蒸氣流出窗外
走出浴室後
除頭髮外,全身當很快干燥
第三件,一邊喝粥一邊觀賞日落
粥內可撒些許鹽巴

三件事後
你將發現
事物原本美好
於是
以前不理解的經文,就在這一刻理解
以前胃口不佳,打這以後三餐即享受
此後
你將不忘於餐前感謝造物主
因為你對造物有美妙的經歷
美妙的回憶

回目錄

睡眠

四十天顆粒未進可以沒事
一周不睡會死人
極度營養不良可以在几周內補回
而長期睡眠不足則有可能患絕症﹐讓你後悔莫及
所以﹐睡眠之不可剝奪較食物之不可剝奪﹐更甚
所以﹐深夜與清晨的電話騷擾﹐是害命

睡眠極為神秘﹐什麼道理還搞不清
睡眠不完全是休息
在睡眠快動眼相裡
大腦神經元活動極活躍
它們是在互聯網
有了神經元的聯網活動
才有高素質記憶
人的個性才能保持統一

有人說睡眠是人與神的交往過程
從睡眠的重要性看﹐這話有道理

回目錄

香波shampoo

本鬼自幼恨理髮
偏偏理髮師喜愛咱的頭髮
每每問咱用什麼香波
又說﹐這頭髮若長在女孩頭上該多好

咱用baby香波
廣告台詞﹕“no more tears”
據說
用了這香波
就不再哭了

不少女孩子被兩件事困擾
一是臉上的青春痘
一是選擇什麼香波
你若人在澳洲
請專心使用baby香波
別挑三揀四

如果你人在中國﹐香港或台灣
確定那裡買不到澳產baby香波
不妨大量進口該產品
在做進出口生意同時
也好免費使用
一年半載以後
拿你的頭髮上電視打廣告

其實保養頭髮最好的辦法
是森林空氣浴
山澗流水蕩滌
日出前後的森林空氣
日落時分的山澗流水
而午後太陽卻使頭髮枯黃

美髮判定標準有三
一是陽光下發藍光
二是不粘滯不打結自然流暢
三是流露一股清香
本鬼所見最美的頭髮
是一位十多歲的奢族小女孩
她就用山澗流水作shampoo
森林空氣當conditioner
no tears

回目錄

新作息制度

晨起
必於太陽出山前
或第一聲鳥鳴時分
旨在迎候日出
此乃一日中最寶貴時段
不可錯過

小睡
凌晨兩點
距晨起約三個鐘頭左右
這段時分最為陰冷
衹適於夢的境界
不宜醒著

大睡
午飯後一個鐘頭
至日落前一個鐘頭
約五個鐘頭左右
此乃日間最糟糕的時段
宜避之

回目錄

最佳臥室與廚房

北半球
最佳臥室面向東南
最佳廚房面向東北
南半球
最佳臥室面向東北
最佳廚房面向東南

東向臥室讓你早醒
讓你的四壁灑上新鮮的陽光
使你在每日的開頭
便能領略自然之美好、生命之希望
始終保持積極入世的心態

東向廚房充滿神秘感
照本鬼經驗之談
東向廚房好在食物不易腐敗、發臭
清晨陽光紫外線弱
午後陽光紫外線強
紫外線具氧化作用,這是秘密所在

回目錄

廚房宜昏暗

有人以為光亮廚房是文明的標志
其實不然
傳統廚房總是昏暗
大致理由有三
一是避免火災
昏暗可及時曝露異位火苗
二是食物保鮮
昏暗屏陽光於廚房門外,免得食物氧化失鮮
三是遮掩丑態
國人就餐總是雌牙咧嘴

使用煤氣固無所謂異位火苗
卻有審美情趣的問題
火焰的美妙衹在昏暗中顯露
讓你在廚房呆著不覺得厭煩,減少夫妻吵嘴機會

電冰箱能保鮮麼﹖其實不能
電冰箱衹延緩細菌繁殖速度
與保食品保鮮,特別海貨的保鮮,並不相干
咱說的是高品質的保鮮,不衹是不腐敗而已

至於進食儀態
象西人那樣不露牙不咧嘴、不俯首、不作聲
國人恐怕難於做到
既做不到
就當保持傳統中國廚房的昏暗特色啦

回目錄

建議使用黑底屏幕

立刻動手
路經:My computer => Control panel Accessibility
=> Options => Display 在 Use Hight Contrast 處先打個勾再說
然後點開Settings...在 Use Shortcut 處再打一勾
=>點Custom﹐並從右側簾幕中選出 High Contrast Black
說聲 Ok
再點 Apply
你的屏幕於是變成黑底白框
此時電腦會問你是不是就這樣
回答 Yes

你可能會不習慣﹐以為是遭喪
但很快就會習慣
實在不喜歡黑底:
左手食指與中指同時按下Alt 與 Shift
右手碰一下 Print Screen
屏幕就回到原先的模樣
若需要﹐還可以用同一捷徑按回來

黑底保護眼睛
使你對色彩、明暗、對比的反應更加敏感
多一分審美情趣﹐一分安寧愉悅

回目錄

調節色彩、明暗、對比

本鬼所選貼圖,均以色調、創意優勝
色彩不盡美、缺乏創意的圖、照
都在咱的垃圾桶裡
所以,那每日一畫
實實在在的
是百裡挑一的精品
都盡善盡美

可惜
那些圖一到他家屏幕
就慘不忍睹
因為這樣
如何調節色彩、明暗、對比
便成了今日話題

1,將屏幕調黑
黑到不能再黑為止,即,容不得一絲灰的痕跡
明暗、對比二扭均與黑色相關
汝可先調明暗、再調對比
明暗以眼睛舒適為度
對比可增至極點
一些屏幕天生黑色不足白色有餘因而無法去灰
遇到這種情形
可調整色彩飽和度
實在不行
御下視屏後蓋用鑼絲楔調節:若膽子夠大的話

2,看“紅光東吐”帖
該帖左、右下角,當是漆黑一片
旭日如新鮮蛋紅 :“蛋紅”咋回事請留心觀察
注:蛋黃有紅、黃兩色

3,如果旭日紅不起來

說明你的屏幕設定偏向冷色調
有勞你打開相關功能鍵,調整HUE的百分比
 

《紅光東吐》


 

很折騰,對不?

回目錄

藝術與現實

介於黑、白者,灰也
可用於呈現圖像層次
問題
在相機底片成像的自然光中
大量灰色成分並非我們要的東西
它們衹是各種反射光的混雜(非“本色”也)
這些雜光令圖像清淅度大打折扣
使玲瓏剔透的世界蒙灰

回目錄

用濾鏡去灰

不少制圖軟體均配有濾鏡
其功能在於突出主色、扭曲其它兩色﹕
綠色濾鏡使紅、黃走樣
黃色濾鏡使紅、綠走樣
紅色濾鏡使黃、綠走樣

當然扭曲也是藝術
如《紅光東吐》一圖加紅色濾鏡
就能濾掉近景中的灰色
盡情曝露遠處旭日曙光

回目錄

增加對比度去灰

增加對比度:令黑的更黑、白的更白、不留中間地帶
問題
清算“雜灰”的同時,“本灰”亦遭牽連
這裡的“本灰”指來自成像物體本身的灰
呈現圖像層次的灰,而不是干擾視覺的灰
因此,增加對比度也會使圖像失真
但藝術的重點是美而不是真

回目錄

操縱明暗度

明暗度控制總體光通量
包括成像真光與起干擾作用的,雜光的光通
因此,減低光通若不同時增加對比度
其實際效果,是增加了雜灰的百分比
因為雜灰多處在近景處

絕對去灰的方法
是減明暗度的同時增對比度
相對去灰的方法
是增明暗度的同時增對比度

濾鏡得從繪圖電腦軟體中找
視屏按扭並不提供濾鏡功能

回目錄

曾經有過一夢

夢中天色紫藍、山鬼綠茵
忽又轉入高山峽谷
所見景物皆如水晶
石塊斑跡分明
草木紋理清晰
世界沒有距離、不分遠近
可謂“玲瓏剔透”矣

有了這一夢
本鬼才開始思考某些影像藝術的道理
去灰,讓世界黑白分明、純淨
乃是本鬼所體會的
美的意境之一

回目錄
 


回首頁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