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tle1.jpg (15537 bytes)

雲空行之三封面 ykbook3.jpg (12539 bytes)

回簡介

 

舍利

file 14.<灰燼記>

 

依《佛光大辭典》所記,「舍利子」應指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其梵名Sariputra,putra乃「子息」之意,故又譯為舍利子。而我們所知道火葬後之硬結物,應稱「舍利」,若有人稱舍利子,或許是表示其呈丸子狀的意思。

按,舍利梵語sarira,乃死屍、遺骨之意,又意譯為體、身、身骨、遺身,通常指佛陀之遺骨,故又稱佛骨、佛舍利,另外又指高僧火葬後之遺骨。《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曰﹕「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根據巴利文佛經《長部經註》,sarira指死屍,指連結完整之身體,而火焚後變成如磨過之珍珠、黃金等之粉末者,稱為dhatuyo(dhatu為單數),可知後者才是指火焚後之遺骨。前者稱「全身舍利」,後者「碎身舍利」,又有將遺骨全收入一「舍利塔」者,也稱全身舍利。全身、碎身之分,或許源自古印度土葬、火葬之別。

《浴佛功德經》分舍利為「生身舍利」(或「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前者指佛骨,後者指佛之遺教、戒律,亦可以舍利比喻之。

《法苑珠林》卷四十即分舍利為三﹕骨舍利(白色)、髮舍利(黑色)、肉舍利(赤色)。而我們所知的舍利,大多乃豆狀,一般指骨片。

據說佛涅槃後,舍利被三分予諸天、龍王和人間,佛在拘尸城涅槃,其他八國的人請分舍利,拘尸王不肯,還差點大動干戈,才再八分舍利,各國人民起塔供養。當今有人以舍利來區分一人得不得道,不知是否真正公正,人們以舍利為奇,使舍利失去了精神象徵的意義,如分佛舍利而差點戰爭一事,大失「色空」本義,所以我在<灰燼記>才有如此這般的故事。

 

報冤蛇

file 15.<黃風記>

 

報冤蛇的紀錄,在《太平廣記》卷四五六引《朝野僉戴》,云﹕「嶺南有報冤蛇,人觸之,即三五里隨身,即至若打殺一蛇,則百蛇相集,將蜈蚣自防乃免。」

民間說法中,蛇和蜈蚣是相剋的,《抱朴子》卷十七〈登涉〉說﹕「南人入山,皆以竹管盛活吳蚣,吳蚣知有蛇之地便動作於管中,如此則詳視草中,…吳蚣見之而能以禁之,蛇即死矣…」

不特此也,《抱朴子》還提了以豬耳垢、麝香丸、蠳龜尾、鴆鳥喙等剋蛇物,以及以法術防蛇、治蛇毒等法,可參考之。

黃風蛇是否就是報冤蛇呢?傳說之所以為傳說,就是在於它會「傳」,同一個題材的傳說,可以被任何地方納為該地區的傳說,最終其出處也不可考焉。

 

團頭

file 16.<神算張鐵橋>

 

看多了武俠小說的讀者,想必奇怪〈神算張鐵橋〉中的丐幫領袖為何不稱「幫主」,而叫「團頭」吧?事出必有因。

最早提到乞丐組織的書,大概是明朝馮夢龍的小說集《喻世明言》卷二十七中的〈金玉奴捧打薄情郎〉,文中的金玉奴正是乞丐們的「團頭」金老大之女,金老大乃杭州世襲七代團頭,管一城乞丐,故事發生在南宋,想來北宋的情況也相去不遠。。

宋代的市肆是以「團」或「行」為單位,「行」有魚行、菜行等,其頭目就稱「行老」;「團」有花團、青果團等,頭目即「團頭」,一如今日之同業公會之類。有些沒團行組織的行業,例如活躍於其中的乞丐們就借用了這個單位劃分地盤,而他們共同的領袖就叫團頭了。

武俠小說中的全國性乞丐組織,想來在交通不發達的宋代不太可能出現,那個時代應該只有地方性組織而已。即使到了清未民初,也仍舊是地方性細織。

如清代以縣為單位,管乞丐之行幫首領稱「丐頭」,多是黑幫、地痞流氓或仗衙門勢力當上的,以「杆子」(打狗棒)為權力象徵。他們有完整組織,新乞丐一定要先報到,平日乞取所得要交部分予丐頭,常受丐頭剝削,不過也換來丐頭的保護。

清末民初的丐幫組織,較大型的有京城「藍杆子」(貴族乞丐)和「黃杆子」(普通乞丐)、山東寧津縣「捻子」、吉林海龍的「大筐」和「二櫃」、內蒙古「梁山」等等,即使今日大陸,也還有這一類丐幫組織的存在。可查看《中國乞丐縱橫談》(雲龍出版)與《中國乞丐史》(文津出版)。

 

山中七日

file 18.<秀水澗>

 

古人有云﹕「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這很恐怖,只要三個星期就把中國歷史過完了,甚至也有「世上幾千年」的說法,這還得了?

這句話的典故,是源自南朝宋代人劉義慶的《幽明錄》,其中有一段〈劉晨阮肇天台遇仙〉的故事,道是漢明帝永平五年,劉晨(或晟)與阮肇二人入天台山取谷皮(好像是一種草藥),在山中遇仙女,仙女把他們帶回去,讓他們飽享艷福,十天後兩人求去,回到家中已過了七世子孫了。

《幽明錄》的這段故事,發展了《搜神後記》中〈袁相根碩〉故事的情節,歷代有不少人依照這種模式寫出相似的故事,例如有唐代傳奇《遊仙窟》、明代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八〈李道人獨步雲門〉、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的〈翩翩〉等等。

在〈李道人獨步雲門〉中,李道人曰﹕「果然有這等異事!我從(隋)開皇四年吊下雲門穴去,往還能得幾日,豈知又是唐高宗永徽五年!」馮夢龍讓主角在數日間過了近百年,看來還是太離譜。

 

童貫

file 19.<冷弩寒矢>

 

既然故事中出現歷史人物,不得不在此稍做介紹。

童貫生於至和元年(1054年),比雲空年長約三十歲。字道夫(或道輔),乃開封人氏。

他年少時出自宦官李憲之門,因善以迎合趙佶(徽宗)而得寵,此後一生榮華皆與趙佶相繫。他於崇寧年間(1102~1106)開始當上宮中高職,以後便步步高升,當了許多與軍事、外交相關的大職,由於位高權重,當時的人稱另一權臣蔡京為「公相」,而童貫即為「媼相」(因為他是宦官)。

童貫最後的頭銜是太師,在與金人合攻遼而屢戰屢敗後,趙佶於宣和七年(1125)禪位太子趙桓(欽宗),改元「靖康」。其時,太學生(當時的一股輿論勢力)上書乞誅蔡京、王黼、童貫等「六賊」。

於是,蔡京被貶而後病死途中,童貫被貶而在半途被賜死,兩大權臣一先一後亡於靖康元年七月,只不過五個月後,欽宗向金人投降,宋亡,所有北宋歷史上的演員都下場了。次年,康王趙構又在南方成立南宋,還苟延殘喘了好些年。

被認為是《水滸傳》雛型的小說《大宋宣和遺事•元集》(作者、年代皆佚,但被認為是南宋或元代作品),有許多童貫事蹟,其中一段說明了它的權傾內外﹕「是時童貫為太師,領樞密院,恩同宰相…日欲宰相同班;後入內,卻換易窄衫,與群閹為伍。出其為大臣,當體貌之體;入則為近侍,執使令之役;古所未見也。」亦可謂當代一奇人矣!

如果真的對童貫有興趣,不妨去查查《宋史》(列傳第二二七、宋史卷四六八•宦者三)。《宋史》結論童貫曰﹕「貫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有度量,能疏財。」

 

種菜不易。誰知此中字。個個皆心血。
文章轉載請務必請問張草

典錄一 典錄二 典錄三 典錄四
典錄五 典錄六 典錄七 典錄八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