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商業的平衡

拿之前提過的明星效應為例,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拉更多的觀眾進劇場。因為香港現在會恆常去觀劇的人實在不多,怎樣可以去擴大觀眾層呢?明星效應是其中的一個方法,而它確實是可以拉闊觀眾的層面。

明星效應不好的地方是,如果純粹以明星效應去吸引更多的劇場觀眾,假若香港的劇團製作不到一個好的音樂劇給觀眾,觀眾他們就只會停留於覺得原來音樂劇就是叫有歌曲,有歌就是音樂劇,他們的概念可能就是這樣。在教育觀眾的層面上來說,這就做不到灌輸正確知識給觀眾的功用。

雖然明星效應可以吸引觀眾去看戲,但就未必能留到觀眾。因為他們去就只是去看明星,沒欣賞到一個有質素的音樂劇的結構。他們會覺得看其他東西例如演唱會都一樣,不會知道為什麼要去看音樂劇,既然音樂劇都只是唱唱歌罷了。所以,劇團未必會留到這些觀眾。可見明星效應有好也有壞。

如果劇團能夠做到有明星參演,然後製作的是一套有質素的音樂劇,那將會是非常好。因為有兩方面都滿足到,一方面是可以發展音樂劇場,另一方面是可以吸引更多不同的觀眾層進入香港的劇團。

就演戲家族藝術總監彭鎮南導演所言[36],他不覺得找明星參演是一件壞事,只要劇團的作品是有水準。有時劇中有一些明星演出,所做到的可能會是更多不同的東西。他們在2007年愛情音樂劇「花Far世界」中邀請到陳潔靈、倫永亮、張繼聽等星級演員合作,這都只是第一次。[43]所以,演戲家族現在應該還未發展到一個商業與藝術難以取捨的階段。他們未發展到一個階段是需要不斷找明星合作,而且每次一定要有明星才會開戲。在平衡上,彭導演說並不是一個問題。

彭導演亦深信,假如有朝一日要面對如此需要取捨的情況的話,他會很有信心去做到一個平衡。因為對他來說,不是說只要是明星他就歡迎他們進來演戲。他的要求首先是演員可以安排到時間給他,認真固然首要,演員有時間讓他去排戲都很重要。不是大家單單有個演出就可以,他們對自己亦有個堅持。

這個看法挺為令人感到欣慰,香港的原創音樂劇其實大多都是劇本為主,音樂次之,最後才是其他劇場元素。畢竟音樂劇很多時候仍被視為話劇加上音樂歌詞舞蹈而已。很少劇真的會做到歌、舞、劇並重。人才方面是一個問題,這亦與傳統的歷史以及教育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有關。再者,香港音樂劇因語言問題很多時候不能套用西方的理論,要建立香港音樂劇的風格,這個發展的空間是非常大的。

 

上一頁 回到目錄 下一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