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劇主題與觀眾

主題與故事形式[40]

音樂劇在劇本方面沒有固定主題,全憑劇本創作人依據個人興趣喜好去選材。除了選材自由,劇情的表達形式也相當多元化[36]。就故事鋪排而言,音樂劇可分為文本音樂劇(Book Musical)、概念音樂劇(Concept Musical)、活報音樂劇(Revue Musical)和舞蹈音樂劇(Dance Musical)。文本音樂劇是較傳統的說故事方式,貼近文學性戲劇,劇情順著線性發展(Dramatic Structure in Linear Plot),有起承轉合。概念音樂劇是用一共通主題串連一連串短劇,共通的主題可以是人物、物件、地方、情況等,旨在以不同的故事帶出一個訊息或說明一個道理。活報音樂劇比概念音樂劇更欠連貫性,甚至沒有劇情可言,它多是一連串載歌載舞或滑稽的場面,以娛樂觀眾為主。最後,舞蹈音樂劇故名思義是以舞蹈為主的音樂劇,當中的舞蹈富表意性,有助闡述劇情。因此,創作者在寫音樂劇劇本時有相當大的自由,可以就主題揀選適當的形式把故事說出來。

 

主題與題材

就主題而言,受訪的高、胡、彭三人不約而同認為香港原創音樂劇應以香港為素材,突出本土特色,多說些有關香港的人和事[33][35][36]。因為無論是舞台劇還是音樂劇,都存在著觀演關係,它們都是為觀眾而寫,用以反映社會,把社會上的失衡點(Struggle/ Conflict)放大,達至3E中的Education和Elevation。例如將於今年八月第五度共演的春天多媒體創作點唱機音樂劇「喝彩」一劇中,透過三位主角的自身遭遇來帶出現今香港青少年面對情緒、濫藥及賭博等問題,題材勵志,帶出青年人面對逆境或困難時要有勇於面對的精神,傳揚珍惜人生,為生命喝彩的正面訊息,而且為加強感染力,演員在劇中更演繹張國榮和陳百強40首經典歌曲[38]。而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也會在一些普世價值裡找到共鳴。如彭鎮南所言,「例如演戲家族做「遇上1941的女孩」,當中是很重香港本土的特色,是說1941香港的淪陷。這些的題材絕對不會在美國發生的,美國他是說偷襲珍珠港這些,那就很明顯是不同。但是你說它入面主要都是說愛的,那這些比較宇宙性的東西就大家共通。[36]」當然,如高所說,香港音樂劇的發展才剛起步,就主題而言,仍在找自己的定位。

之不過,香港真正包含本土素材的音樂劇其實不多。「酸酸甜甜香港地」開宗明義便是一套宣揚本地傳統意識的音樂劇,但是反應和評論都只屬一般,成績遠不及改編其他人作品的「邊城」和「四川好人」等。香港音樂劇的主題除卻愛情之外很多都是具宇宙性的主題。「四川好人」中好人與壞人的對立、「一期一會」中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失去與擁有的取捨、「梁祝下世傳奇」中的愛情與時空等。2008年「家庭保衛隊」倒是把本土意識帶回了音樂劇之中[42],反應亦是非常不錯,高、胡、彭三人所指的可能便是這類音樂劇。


2008年香港話劇團的「家庭保衛隊」,內容講述分裂家庭、親情可貴以及舊區重建,題材與香港本土息息相關。

 

主題與觀眾

香港音樂劇沒有特定的觀眾層面,彭認為音樂劇是宇宙性的,音樂能豐富畫面,所以喜歡聽歌的人、由小至8歲大至70歲也有可能成為觀眾,而劇種、題材才是吸引不同年齡觀眾的主要原因 [36]。比如說演戲家族的「邊城」,「邊城」是沈從文的文學作品,就是個很聰明的小說,裡頭說的都是我們家鄉的情誼、兄弟情、還有愛情,所以很多年紀大的觀眾都給拉進來了[36]。

反而值得深思的是觀眾的質素。正如彭所說,音樂劇在香港的發展史很短,專業音樂劇劇評欠奉,以致大部分香港觀眾對音樂劇認識不深,不懂它的欣賞價值:他們多數是從表面上看,就是唱得好不好、舞跳得好不好、音樂好不好聽等。至於一個音樂劇怎樣利用音樂去推進劇情,又或者那首歌是否在適合的地方出現,一首歌的內容和那個戲的發展是否相輔相乘,或者歌能不能達到昇華的作用等等的問題,觀眾都似乎未有這個概念去品評一個音樂劇[36]。

因此,談到香港音樂劇發展,教育是重要的一環。彭指出香港做音樂劇的人才是不足的,特別是演藝學院以前的一個音樂劇的課程,不知什麼原因最後暫時取消了,讓有志在音樂劇發展的人少了一個學者渠道,僅餘只有一些類似興趣班一類的課程。而春天舞台轄下的春天親子劇團近年也在兒童藝術表演課程中推出音樂劇小演員課程和在成人表演藝術課中加入音樂劇演唱課,希望讓更多香港人接觸音樂劇[39],培養一群欣賞音樂劇的觀眾。另外,香港亦有一所名為音樂劇藝術學院的教學機構,乃是於近年才冒起的訓練音樂劇演員及舞蹈員的學校。

 
春天舞台(左)和香港音樂劇藝術學院(右)是本港少數提供較長期音樂劇訓練的機構,然而似乎都是興趣班為主。

 

上一頁 回到目錄 下一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