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劇的歷史

發展初期

香港在四五十年代始便開始有音樂劇類的演出,但並不算得上是專業劇場的演出,而結構、質素上亦未及水平。真正的專業大型演出要等至1972年的「白孃孃」這個情況才有改變。這是一套改編自民間小說「白蛇傳」的音樂劇[3],由在電視界活躍的作曲作詞組合顧家煇及黃霑作曲填詞、盧景文導演,明星潘迪華、森森、泰迪羅賓、鮑立和喬宏皆有參與演出。結果此劇雖然很受歡迎,卻因製作費龐大而蝕本收場。[4]顧黃二人下一套音樂劇要到三十餘年後與香港話劇團合作的「酸酸甜甜香港地」[5];而潘迪華則在後來成立香港音樂劇協會繼續在本土推廣音樂劇。

然而,此劇的商業失敗亦使香港劇團對音樂劇開始望而卻步。時值殖民政府推崇翻譯劇,香港話劇團於1980年首次把一套音樂劇以廣東話在香港演出,那就是原本於1957年在百老匯上演及後以電影著名的「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6]負責翻譯劇本的是張之,並由鍾景輝執導,而這套音樂劇在香港的反應亦不錯。及後1984年香港話劇團再把另外一套音樂劇經典 – 由德文轉譯過來的「三便士歌劇」(The Threepenny Opera)[7]搬上香港大會堂劇院舞台之上。替此劇改編劇本的是陳耀雄及關展博,歌詞則由林尚武改編。


三便士歌劇翻譯版於2008年由演藝學院學生複排的宣傳海報。

 

香港話劇團和春天舞台

香港話劇團的嘗試現在看來只是零星的出現,不過在1992年的原創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8]卻使香港音樂劇發展一下子蓬勃起來。此劇由杜國威編劇、鍾志榮作曲填詞、古天農導演。此劇除了音樂使用了流行的上海歌廳式歌曲之外,還請來了一眾在歌影視界有名氣的演員擔當主角。就是因為此劇的成功衍生了香港至今最大的製作商業音樂劇的劇團春天舞台。在1995年此劇便被春天舞台重演,成績斐然,總計演了七十餘場,觀眾人次近七萬四千人。[9]

打後春天舞台便幾乎主宰了香港在九十年代至今的商業音樂劇製作。由1997年翻譯百老匯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99年「劍雪浮生」、2001年「麗花皇宮」及「聊齋新誌」、2003年「麗花皇宮2003」,2006年「天之驕子」以及近年五度公演的「喝采」等[10]。這幾套都是春天舞台聲名較為響的音樂劇,而他們大部份的共通點都是和明星掛上關係。例如「劍雪浮生」便由陳寶珠主演;「聊齋新誌」則是鄭少秋;而「喝采」呢,則是用上了陳百強所唱過的歌曲來作音樂劇的主題。然而,在評論上春天舞台則較少獲得讚賞,即使有亦是以翻譯外來劇為主。

  
春天舞台的製作:點唱機音樂劇「喝采」(左)與群星拱照的「麗花皇宮2003」(右)。

 

千禧年代:香港音樂劇開始成熟了

要講搞偏近藝術些的音樂劇的劇團可不能漏掉演戲家族。這個由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組成的劇團起初亦是以表演話劇為主,到了2001年因為改編自另一套話劇的原創音樂劇「遇上1941的女孩」(鍾志榮作曲填詞、司徒慧焯及陳永泉執導、司徒慧焯及余瀚廷編劇)[11]的成功而崛起成為香港最具代表性製作本土原創音樂劇的舵手。後來他們在2001年推出的「邊城」(改編自沈從文著作,鍾志榮作曲填詞、彭鎮南導演)以及2003年的「四川好人」(改編自Bertolt Brecht劇作,高世章作曲、岑偉宗填詞、彭鎮南導演)都是叫好賣坐之作。[12]

其他較小型的劇團亦有製作音樂劇,其中尤以1994年音樂劇團所辦「風中細路」(潘光沛作曲、作詞、編劇)最為突出,其次可能得數2005年劇場工作室的「流浪在彩色街頭」(Frankie Ho作曲、陳文剛填詞、余瀚廷編劇導演)[13]以及2007年異人實驗劇場的「異型金剛」(Frankie Ho作曲、陳文剛填詞、林澤群、黃龍斌、Frankie Ho編導)[41]。不過因為這些劇團相對地資金較少,所辦的規模大極有限,音樂和劇目水準亦參差。在2000年打後翻譯外來音樂劇自己表演雖然不多,但亦有不少,例如2004年眾劇團的「拉硬柴的夢遊騎士」(The Man of La Mancha)[14]、2005年風車草劇團的「你咪理,我愛你,死未?」(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15]和2007年劇場空間改編自普立茲獎得主的「點點隔世情」(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16]等。

千禧年代另外一個發現是流行歌手再次踏上音樂劇舞台,那其實最早該要數由電台主持人森美及小儀創立的森美小儀歌劇團,他們除了請來明星來擔演角色以外,還請了不少流行音樂界人士來替之作曲填詞,在電台資金資助下他們亦可支付昂貴的場地以及設計項目的開支。他們所做的音樂劇都是商業性質為主,和春天大可分庭抗禮。

以個人身份參與音樂劇的亦大有人在,最先其實得數回去1997年「四大天王」之一的張學友搞起了「雪狼湖」(Dick Lee主要作曲、陳少琪主要填詞、司徒慧焯導演)[17],在2005年以國語版重演。同年,何韻詩參演了「梁祝 下世傳奇」[18];黃凱芹一人擔當七個身份創作了「白蛇青蛇」[19];翌年陳奕迅參演「大煞風景」[20]等等都顯示流行音樂界有意向音樂劇這方面發展。

 
「點點隔世情」(左)、「你咪理,我愛你,死未!」(右)都是香港翻譯劇的例子。


「大煞風景」,除了陳奕迅之外還有EO2的兩位成員、火火、彭敬慈以及林祥焜等。

 

上一頁 回到目錄 下一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