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科測驗

向上contact me!

 

首頁
中國文化第一課
中國文化第二課
中國文化第三課
中國文化第四課
中國文化第五課
中國文化第六課
中國文化第七課
中國文化第八課
中國文化科測驗

在此要向網友文芬謹致萬分謝意,她付出精神閱讀本人的作業,也詳盡指出過時或不正確之處,如各位有空的話,請瀏覽她的網誌:
 

 

姓名:
黃美淇
完成日期:
二○○七年八月三日星期五
學號:
HK026002
科目:
中國文化概論測驗

等第:

 

一、  比較中國文化與其他國家文件之異同。﹙可就具體問題與某一國家進行比較。﹚五星紅旗                                       

宗教

曾經或現在出現於中國的宗教:

 

佛教: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王子釋迦牟尼看到世上的痛苦,毅然出家並在菩提樹下悟出道理。最早在東漢明帝時由西域大月氏傳入中國。佛分教大乘與小乘兩大支派,大乘是梵文Mahayana的譯文。小乘主張自我解脫(自渡)。佛教的特點是〝緣起觀〞,即主張諸法由緣而起,緣可以說是一切事物的因由,世間一切互為因果。其次主張四姓平等,一切生命以他們的業報來輪迴,涅盤是佛教的解脫觀,人通過修習熄滅始登精神境界。〝無我觀〞是佛教的一大特點,它反對人由五蘊和緣所組成,萬物都沒有主宰的作用。中國在南北朝起,大乘佛教佔上風。而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唯識宗、淨土宗和密宗、禪宗。

 

火祆教(又稱拜火教):由波斯人蘇魯阿士德Zoroaster在公元前600-520年所創立。他認為宇宙間有善與惡二力的鬥爭,善神清淨光明;惡神污濁黑暗。人宜棄惡就善,故以火代表善神而敬拜之。此教遠在北魏時期傳入中國,至唐時由於交通發達,故火祆教極盛,長安、洛陽皆有胡祆寺,直到唐武宗後,火祆教大衰。

 

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Mani,公元216-277)所創。其教義以揉合火祆、基督教及佛教而成,倡二宗三際之說。二宗即二力恆常暗鬥;三際代表二力鬥爭所處的階段,分為初際、中際、後三際。初際因未有天地,明暗各殊,故勢均力敵。中際則暗來侵明,後際則明暗各復本位。他認為現時正處中際,所以人類應助明鬥暗。摩尼教徒生活節儉、裸葬、不飲酒、不吃肉,且能互相幫助,排厄解困。

 

景教:基督教的一支派,由敘利亞人聶斯脫里斯(Nestorius)所創。公元428年聶氏曾被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因主張耶穌之神性質人性非一體而被斥為異端,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25年),景教教士阿羅本自波斯東來長安,頗受唐政府歡迎。貞觀十二年在長安與洛陽建寺,名曰波斯寺。景教自唐武宗起消聲匿跡只流傳於塞外少數部落,蒙古入侵中原後,景教又以也里可溫教流行於中國。及至明朝時,天主教派遣傳教士來華。

 

伊斯蘭教(又稱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唐時大食人穆罕默德Mohammed,唐時稱摩訶末,公元570-632年)所創。其經典《可蘭經》尊奉宇宙間的唯一真神──阿拉。

 

11世紀之前,瑞典人信仰挪威多神教,信奉阿薩神族的神靈,烏普薩拉神廟是瑞典的宗教中心。隨著11世紀的基督教化,國家的法律也做了相應的修改,禁止信奉其它宗教,直到19世紀末期才廢止。1530年代宗教改革後,羅馬天主教被廢除,信義宗取而代之。18世紀後期,信奉猶太教天主教等其它教派的信徒開始在瑞典被允許於生活和工作裡。1951年,瑞典將宗教自由寫入了法律。

現在,大約75%的瑞典人屬於瑞典新教教會,不過這個數字每年都在減少,並且定期去教堂的人很少。據統計,瑞典人大約有275,000人屬於自由教會,在瑞典生活移民中約有92,000人信奉天主教100,000人信奉東正教500,000人是穆斯林[

根據2005年歐盟民意調查機構進行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23%的瑞典人相信有神,53%的人認為有某種形式的精神力或生命力,23%的人不相信任何神、精神力或生命力。


 

 

科技

中國也曾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在物理學數學醫學上有很高的成就。

今天常用的包含位值制十進位系統,其實是商朝人開始的。在中國古代秦、漢時期的算經《九章算術》中,自由地引入了負數,有了系統的分數運算方法。生在南朝劉宋王朝的祖沖之已使圓周率(π)的計算達到十分精確的程度、他把圓周率的近似值算定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他把圓周率的近似值355/113稱為密率、22/7稱為約率。宋代沈括創立會圓術隙積術。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首先提出了關於十進小數的概念。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1646-1716)發明了對現代電腦系統有著重要意義的二進位,不過他承認在此之前,中國的《易經》中已經提到了有關二進位的初步思想。

宋代沈括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偏角。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錄。沈括注意到石油資源豐富,「石油」這個名稱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 《夢溪筆談》中的記載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各個領域。沈括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

戰國時的甘石星經是世上最早的星表,共記載了一百二十顆恆星的位置;其中有哈雷彗星最早、最完整的記載,有從公元前613年到1910年間共十三次的記錄。現今舉世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紀事,就是載於《漢書·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即公元前28年)3月出現的太陽黑子。祖沖之測算出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1日,這比現今科學家測算的結果只差50秒。

中國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載人太空技術的國家之一。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的成功代表中國已經在這一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西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這樣大大提高了紙張的品質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闢了的前景,後來阿拉伯人也學會了如何造紙,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印刷術同時被譽為世界「文明之母」,畢升的印刷術乃今日的鑄字、排版、印刷的雛型,在推動世界文明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和令生活帶來方便,這是值得中國人驕傲的。今天,人們雖然普遍使用機械化的技術來印刷書籍,但是古代印刷術的精湛技藝依然值得我們去回味。

羅盤發明後被廣泛地使用於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和航海事業等方面,而在其中以航海事業的成就最為顯著既有鄭和七下西洋,提高了航海的準確性與安全,也做就了哥倫布的偉大航海成就。

火藥是從三國時代開始發明,當時被用來當爆竹,到了宋代才被用來當作軍事用,火藥是硝石加硫磺跟炭所製成的,可以用來作為大砲,火槍等,火藥的用途可以鑿山,挖壁,挖洞,當爆竹,或作為軍事武器等.....

水利工程上,都江堰位於四川灌縣岷江上,建於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因應地勢而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其工程分為分水魚咀、飛沙堰和寶瓶口三部分,分水魚咀把上游的來水分為兩段,內江引入成都平原灌溉,外江主要排洪。飛沙堰主要調節內江的水,寶瓶口控制內江流量。

 

1866年,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發明了安全及爆炸力極高的黃色炸藥後,各國便紛紛生產黃色炸藥,且普遍地用於戰爭武器中。有一天,諾貝爾發現工廠裡有一樣刺激又好玩的東西,那是用來裝入水雷的火藥。諾貝爾趁著工人不注意時,偷偷的把火藥裝入牛皮紙袋帶回家;等到天色暗了,再把火藥倒進圓柱形的紙筒內,豎立在草地上,然後點火焚燒。瞬間,火藥噴出的火花直衝雲霄,將夜空裝飾得漂漂亮亮的。

 望著滿天閃爍的火花,諾貝爾並不滿足,他心想:「如果把火藥裝入鐵罐裡,威力一定更強。」於是,第二天晚上,諾貝爾又按照自己的構想,做了一個驚人的實驗。他把鐵灌口緊緊的封了起來,點燃導火線,然後快步跑開,等著看好戲。不一會兒,鐵灌爆裂了,轟的一聲巨響傳了開來,鄰居們都嚇得魂飛魄散。三十歲那年,他終於發明了硝化甘油引爆雷管,同時取得硝化甘油炸藥的專利權。

 

如今,瑞典已是全球無線通訊公司密度最高的城市。走在斯德哥爾摩街上,老式平房和現代化辦公大樓交織出衝突與對立。

1975年,席斯塔不過是一片綿延農地,但是易利信的進駐,將席斯塔從農地變成全球無線通訊技術的搖籃。根據《連線》Wired20007月評選,席斯塔科學園區已成為美國矽谷之後,全球第二大科技重鎮,頂著「無線通訊之谷」Wireless Valley的美名,與地球另一端的美國矽谷相呼應。在瑞典數十個科學園區中,光是席斯塔就提供全瑞典20%的無線通訊研發實力。全瑞典最高學府「皇家理工學院」(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都在此地設立分校,1999年7月兩校並攜手成立一所「資訊科技大學」(IT University)招募更多學生。

藝術

音樂方面,自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出現了骨,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管樂器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和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包括了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等類別。中國傳統音樂有鮮明的特色。常用的樂器有等,音律以五音為基礎。

中國畫在中國被稱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手指,用和國畫顏色在宣紙上作畫。

中國畫按照內容可分為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按照技巧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壁畫等。

中國畫擅長寫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

中國傳統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美學,而且和武術雜技戲曲有著密切關係。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舞臺藝術,綜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種表演方式,包括了京劇河北梆子秦腔評劇粵劇豫劇越劇黃梅戲晉劇花鼓戲等多個劇種。

京劇:是中國傳統戲劇中的瑰寶,產生於清代,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它廣泛地吸取黴劇、漢劇等地的戲劇精華,成為一種把歌唱、舞蹈、音樂、朗誦和武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它原於北京,故名為京劇。它不受時間與空間的控制,演員以手式、身子和步法等把生活中的開門、坐車、登山或騎馬表現出來。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和丑四類。化妝方面,京劇多用臉譜。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英語的"China"便是瓷器的意思。中國瓷器成熟於距今1,800餘年前的東漢時期,千百餘年來在中國古代手工業製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瓷器的胎體可塑性極強,可以製作成各種形狀的器物,便於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要。瓷器不僅是可供使用的物質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澤和裝飾工藝等方面,具有極高的藝術性、美學鑒賞性和收藏價值,堪稱實用與觀賞相結合、技術與藝術相交融的產物。

 

瓷器成熟於東漢晚期,後經魏、晉、南北朝400多年的發展,形成中國陶瓷史上的第一個發展期,這時期以青瓷獨盛為主要特徵,且歷久不衰。

 

唐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當時除南方越窯青瓷與北方邢窯白瓷相互媲美,形成所謂「南青北白」的格局外,其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絞胎以及釉下彩繪也盡顯風采。

 

宋代是中國製瓷業極其輝煌的歷史時期,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湧現出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五大名窯外,宋代還形成了八大瓷窯體系。

 

宋代與宋王朝並存的還有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這些地區的瓷器,以鮮明的遊牧民族風格和地域特徵著稱於世。

 

元朝當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後,不僅迅速發展為明清瓷器生產的主流,同時也是行銷海外的主要品種。紅釉、藍釉等高溫顏色釉的燒製成功,也是中國製瓷工藝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全國製瓷業中心,中國瓷器在這個時期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其主要特徵是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彩瓷世界,各種高溫及低溫顏色釉瓷的燒製技術,也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

 

中國陶瓷器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它既是日常生活中所用之物,又是供人們品鑒欣賞的工藝美術品,還是皇家祭祀天地鬼神的器物。它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具有審美價值,它是生活與藝術的統一體。在古代社會中,瓷器還是區別等級尊貴之物,體現出的是一種皇權至高無上的威望。

 

瑞典藝術如同瑞典文化一樣年輕而且現代。無論是古典主義還是文藝復興的風潮都不曾成為瑞典這片遙遠北方土地上的主流。儘管如此,瑞典仍然有特色的藝術。

 

音樂方面,瑞典最偉大的音樂貢獻就是歌曲領域。著名的歌唱家有蓮達(Jenny Lind)、尼爾辛(Christina Nilsson)、巴爾靈(Juss Bjorling)等。瑞典音樂反映了自然界及國家久遠的滄桑。獲得國際榮譽獎的瑞典作曲家是交響樂作曲家比爾華爾得(Franz Berwald)。現代音樂作曲家有阿爾凡(Hugo Alfven),其音樂源自瑞典民謠。

 

工藝方面,瑞典的玻璃製造名冠全球,南部的韋克舍地區已有250多年的玻璃產品。瑞典的玻璃製品很有名。二百多年前波西米亞地區戰亂時大批捷克工匠移居瑞典並把技藝帶到這堙A現在瑞典南部的Smaland地區聚集著15家玻璃廠,成為聞名世界的玻璃王國。瑞典的玻璃器皿擅長運用趣味性的元素,並賦予其某種象徵性,努力在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間尋求平衡。在近代設計中保持了華麗的風格,並向著奇異而多彩的趨 勢發展。輪廓簡潔但做工精細,傾向於無裝飾性的塑造。人們給頗具詩意的現代設計風格賦予了一個特定的術語—— 瑞典式的優雅 Swedish-grace

除了莊重、高貴的風格,瑞典玻璃器皿的另一類型則顯得活潑、豔麗,善於運用燦爛的色彩和雅致的裝飾圖形語言。

 

自文藝復興後,瑞典世俗藝術興起,取代了宗教藝術。在古斯塔夫朝代裡,瑞典最著名的繪畫藝術是城堡的建造和裝飾。16-18世紀的繪畫皇室成員肖像成為主導地位。人物肖像畫大師亞歷山大羅斯林(1718-1793)以擅長描繪面部表情和處理圖案的紋理而成為瑞典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

瑞典的戲劇傳統始於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劇院,嘉寶(Greta Garbo)和英格烈褒曼等演員曾在此受訓。

 

瑞典人有良好的爵士樂傳統,有眾多優秀的流行音樂團體、業餘樂隊極為普及。

 

18世紀至19世紀80年代,瑞典繪畫深受法國影響。後來開始發展自己的風格。

 


 

 

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類型豐富,主要分為民居、宮殿、壇廟和塔四種。

中國古代建築主要特徵是獨特的木架結構、庭院式的平面佈局、豐富多樣的屋頂、絢麗與雅淡的色彩並用、結合建築美與自然美。

  

中國古代建築的五大特色。

第一方面,中國古代的建築,總是既有實用價值又兼具觀賞價值。

第二方面,房屋建築以線條變化為構形特色。

第三方面,房屋古建築具有圖案裝飾美。

第四方面,房屋建築以「隔而不隔」為設計特色。「間」和「間」既相隔又相通;隔是為了便於使用,通是為了不感到逼促,而又不是一覽無餘。最後,利用不同的材料構成建築物的不同風姿,而各具和諧美。

 

瑞典的建築主要受到德意志和倫巴底的影響。

1103年,瑞典最早的天主教堂在修斯納的隆德修建(1658年歸屬丹麥)。這是一座羅馬式的教堂。

瑞典的哥德式天主教堂如烏普薩拉和哥德蘭所看到的,並不像法蘭西那麼富麗堂皇,而且瑞典的教堂大量使用磚頭。

此外,瑞典也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如1618-1648的三十年戰爭裡,這類特色的建築出現。位於首都斯德哥爾摩的Riddarhuset (貴族大廈) 就是建於克里斯蒂娜時期的。

17-18世紀的偉大建築師Tessin父子建造德羅特寧霍爾姆宮,該建築成為了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的典範。

文學

中國的文學藝術的歷史底蘊深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不斷湧現璀璨的文學藝術精品。

詩經

西周,中國文學的高峰是易經一書的出現。易經為一本可用於占卜,以八卦六十四卦為本推測命理的方法。詩經由305首詩所組成,其中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當時十幾個地區的民歌、「雅」又分為「大雅」、「小雅」,是周代貴族所作的樂章、「頌」則是祭祀時用的樂曲

楚辭

主條目:中國古代詩歌

早期最有影響力的詩歌選集是楚辭,被歸為半傳說色彩的屈原 (340-278 B.C.)及其追隨者宋玉 (fourth century B.C.)所作.楚辭中的詩歌較為抒情浪漫有別於北方傳統的詩經.漢代 (206 B.C.-A.D. 220),由楚辭衍生出的形式,但最早使用賦這一名稱的是荀子.

漢樂府

漢代,建安七子

魏晉詩歌

曹操的《龜雖壽》(四言詩)、曹丕《燕歌行》(七言詩)、曹植《贈白馬王彪》(五言詩)、陶淵明的田園詩

唐代近體詩

近體詩在唐代 (A.D. 618-907)到達其頂峰.其形式為律詩絕句,]同盛唐時二位最著名的詩人為李白 (701-762)杜甫 (712-770). 李白以其 浪漫主義的詩歌著稱; 杜甫則被視為具有強烈的社會關懷的儒士。李白被稱詩仙,杜甫被稱詩聖、王維被稱詩佛

中唐詩歌變得極為寫實主義帶社會批判,並產生更洗練的手法.其中最名的代表即白居易 (772-846),他以淺白文字入詩,寫出許多膾炙人口,流行於庶民社會的詩歌.李賀、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唐代古詩

白居易長恨歌

宋詞

北宋分三大派:

1.婉約派:李煜晏殊晏幾

2.豪放派:蘇軾

3.格律派:李清照周邦彥

南宋分二大派:

1.  婉約派:

2.  豪放派:辛棄疾

[編輯] 元曲

·               元曲四大家,即元朝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又稱「關、馬、鄭、白」:

o                                關漢卿

o                                馬致遠

o                                鄭光祖

o                                白樸

[編輯] 新詩

參看台灣詩人

散文

春秋戰國時期

1.                                                                                                                                                                                                                                             說理散文:如。論語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彙編,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紀錄而成,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

2.                  敘事散文:尚書(又稱書經)是從春秋時期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禮記內容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及各種禮儀,後世很多儒家思想均和此書有關。春秋魯國的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公羊傳

漢賦如司馬相如上林賦

南北朝駢文

唐宋古文運動

宋作家列表

·               唐宋八大家唐朝宋朝八位著名的文學家

o                                      韓愈 :蘇軾喻之: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o                                      柳宗元

o                                      歐陽修

o                                      蘇洵

o                                      蘇軾

o                                      蘇轍

o                                      王安石

o                                      曾鞏

明清章回小說

古典小説

·               中國文學的四大名著:

o                                      紅樓夢》,由曹雪芹撰寫

o                                      水滸傳》,由施耐庵撰寫

o                                      三國演義》,由羅貫中撰寫

o                                      西遊記》,由吳承恩撰寫

·               其他古典小說:

o                                      聊齋誌異》,由蒲松齡撰寫

o                                      金瓶梅》,由蘭陵笑笑生撰寫

o                                      封神演義

o                                      醒世姻緣傳

o                                      儒林外史》,由吳敬梓撰寫

o                                      老殘遊記》,由劉鶚撰寫

明清散文

·               明朝

o                                      宋濂 (1310-1381)

o                                      劉基 (1311-1375)

o                                      歸有光 (1506-1571)

o                                      袁宏道 ( 1568-1610)

o                                      徐霞客 (1586-1641)

o                                      高啟

o                                      張岱

o                                      屠隆

o                                      文震亨

·               清朝

o                                      方苞 (1668-1749)(桐城派)

o                                      劉大櫆 (1698-1779)(桐城派)

o                                      姚鼐 (1731-1815)(桐城派)

o                                      袁枚 (1716-1797)

o                                      龔自珍 (1792-1841)

o                                      魏源 (1794-1857)

 

[編輯] 現代

白話文運動

[編輯] 現代作家列表

·         王韜 (1828–1897)

·         嚴復 (18531924)

·         劉鶚 (18571909)

·         梁啟超 (18731929)

·         王國維 (1877–1927)

·         胡適 (18911962)

·         蘇曼殊 (18941918)

·         魯迅 (18811936)

·         許地山 (18931941)

·         葉聖陶 (18941988)

·         林語堂 (18951976)

·         茅盾 (18961981)

·         徐志摩 (18961936)

·         郁達夫 (18961945)

·         王統照 (18971957)

·         郭沫若 (18921978)

·         老舍 (18971966)

·         朱自清 (18981948)

·         田漢 (18981968)

·         豐子愷 (18981975)

·         聞一多 (18991946)

·         冰心 (19001999)

·         沈從文 (19021988)

·         梁實秋1903-1987

·         曹禺 (19051996)

·         巴金 (19052005)

·         錢鍾書 (19101998)

·         游奕華 (1911─)

·         何其芳 (19121977)

·         林海音 (19182001)

·         張愛玲 (1920–1995)

·         汪曾祺 (19201997)

·         金庸 (1924)

·         從維熙 (1933)

·         張賢亮 (1936)

·         白先勇 (1937)

·         高行健 200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1940)

·         北島 (1949)

·         莫言 (1955—)

·         鐵凝 (1957)

·         蘇童 (1963)

 

瑞典的著作有:

大盜巴拉巴是瑞典作家拉格奎斯特(Pär Lagerkvist)的文學作品,曾於1951年諾貝爾文學奬。故事以《聖經》中著墨極少的大盜巴拉巴一生作為題材,並以多個與耶穌同時代的基督教錯誤信仰觀作為反面教材,帶出應該如何表現愛耶穌基督的訊息。

 

騎鵝歷險記是瑞典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塞爾瑪·拉格洛夫寫的一部著名的長篇童話小說。這也是她的代表作

1902年,塞爾瑪·拉格洛夫受瑞典國家教師聯盟委託為孩子們編寫一部以故事的形式來介紹地理學生物學民俗學等知識的教科書,對此她欣然同意。1904年夏她開始爬山涉水到瑞典各地考察,為寫「一本關於瑞典的,適合孩子們在學校閱讀的書」「一本富有教益,嚴肅認真和沒有一句假話的書」做準備。1906年1907年這本書問世了,它成了一部世界名著

 


 

 

婚俗

中國有些人仍沿襲古代婚姻的習俗,描述如下:

三書是指「聘書」、「禮書」及「迎親書」,而六禮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及「迎親」。

時至今日,一般已簡化為「納采」、「納徵」及「迎親」三個主要部分,即「提親」、「過大禮」及「迎親」。

過大禮一般遵守的禮儀及避諱︰

過大禮的聘禮物品如禮金、禮餅及禮品數量必須為雙數,忌用單數。

 訂親吉祥物:

一般於婚前15-20天前由男家攜同禮金和禮物送到女家,聘禮一定要雙數,取其好事成雙,如︰

椰子兩對(有爺有子)、茶葉、蓮子、芝麻、合桃(此志不移)、檳榔兩對(夫婦同心)、大魚或鯪魚(有聲氣)、生果(生生猛猛)

男家過大禮當天,女家要即時回禮,即取男家禮物的50%,當中一定要包括蓮藕(佳偶天成)、甘蔗(開支散葉)、石榴(百子千孫),另外送女婿長褲(長命富貴)、皮帶、銀包(內置利是)及鞋一對(同偕到老)。

3.嫁妝 (不過,現在很多人都以利是代替)

女家的嫁妝在收大禮後,最遲婚前一天要送到男家︰

剪刀、痰盂、尺、片糖、銀包皮帶、花瓶、銅盆及鞋、龍鳳被、H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碗筷。

4.安婚前一晚進行,鋪上龍鳳被後放上吉祥物,如水果和利是,請雙方父母坐在床上說祝福。另外,孕婦不宜坐在床上,避免「拿走」新人的福氣。H

5.龍鳳呈祥:新娘出門,在露天的地方須由大妗姐或伴娘以紅傘護著新娘(開枝散葉)。新娘出嫁當天一定要全數佩戴收到的金飾(情比金堅)。在婚嫁首飾中,雙方家長均須贈予新娘一對龍鳳鐲(龍鳳情長),一些長輩則喜愛送耳環(挽子挽孫、開枝散葉)

6.回門:新娘嫁到夫家稱「進門」,由夫家回娘家則稱「回門」。回門可選三朝回門或即日回門。古時回門需帶備以下物件︰

竹蔗兩枝(步步高陞)、生菜(風生水起)、(金銀方面鬆鬆動動)、完整的燒豬(新娘是完璧),不過,現代人多以金豬代替乳豬,其他禮物亦省卻了。

 

瑞典人喜歡在春天結婚,而且將結婚照片登在報上。熱愛大自然的瑞典人,婚禮也都採用大自然的花朵,樹葉。禮車全部以樺樹枝葉裝飾,聚餐時,新人站在樹下,接受祝賀,南部人習慣在聚餐結束時送上一個金字塔形的白色蛋糕。

結婚時,新娘在左腳的鞋子堜韙W一枚父親給的銀幣,在右鞋堜韙W一枚母親給的金幣,這樣她就永遠不會缺錢花。鞋子的帶子松著不系,象徵將來順利分娩。

瑞典的妻子們都戴2枚結婚戒指:訂婚的、結婚的或親友饋贈的。

喪事

周代開始,喪服分為五等,一謂斬衰,二謂齊衰,三謂大功,四謂小功,五謂緦麻合稱「五服」,或叫「五衰」。五種喪服的區別主要反映在形制及質料等方面。另外,穿著時間的長短也不一樣,長者三年,短者數月,完全由親疏關係而定。根據親疏關係,守孝者的飲食以及睡寢用品也有一些具體的規定,有的禁止飲酒,有的禁食葷腥,有的甚至不能吃飯,只可喝粥,以表達對死者的哀痛之情。

 

節日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惡魔鬼神附於人體所致,故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五毒古代人們將蛇、蠍子、壁虎、蜈蚣蛙或蜘蛛稱為"五毒"。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龍舟競渡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根據近人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

 

中秋節,俗稱八月半,也叫月節。祭月早在秦漢以前就有了,當時主要在宮廷內進行。後來歷代的帝王都沿襲這個儀式,每逢中秋節,必舉行隆重的祭月儀式,現存北京的月壇,便是專門用於皇帝祭月的場所。八月十五相傳是太陰娘娘月神的誕辰。在當天晚上,都會在屋外庭院擺設香案,案上放置香爐、燭台,燃燭焚香,用柚子、西瓜、月餅來敬奉月神,並且由婦女兒童負責祭拜男子不是後拜,就是不拜)祭拜結束後,一起喝「團圓酒」,吃「賞月飯」,嘗「團圓餅(即月餅)」。而這天回娘家探親的婦女,必須返回婆家團圓,民間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的俗諺,就反映了這個習俗。

賞月之俗由來已久,早在晉代就開始了,到唐時才開始盛行,至宋代更為普遍,常在中秋舉行歡宴的活動,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創新的意義。據風俗史話等說法,元人統治中國之後,漢人基於民族大義,準備在中秋之夜,以豎花燈為信號,月餅中預置「殺韃子」的紙條,約定趁蒙古人酒食之後,殺之起義。因此明太祖建國之後,為紀念這種舉動,獎令舉行中秋,成為流傳久遠的風俗。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按照《易經》所述,"九"為陽數,兩九相重,是為"重九",即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詩人屈原在《遠遊》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之描述,我們可知遠於戰國時代已有"重陽"的稱謂。根據文獻記載,西漢初年的宮廷已有過重陽的風尚──相傳劉邦死後,宮中侍女賈佩蘭被逐出宮外,下嫁扶風平民段儒為妻,曾對別人講過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有飲菊花酒、吃蓬餌(即重陽糕)和帶茱萸等祈求長壽的習俗。歷經魏晉南北朝,重陽節成為一個很受重視的節日,至唐更被皇室確立為正式的節日。

此後重陽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和射虎等種種習俗,歷代相沿且延續至今。重陽節經過兩千多年的變遷,保存著歷史上的各種習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節日

 

冬至。這個節令,由來已久。周代以十一月為正月(今以建寅為正),天子就選在冬至日舉行郊祀的典禮。冬至後白日漸長,陽氣轉盛,認為是祭天的最佳時節。秦延其制,以冬制為歲首,稱為「小過年」。儘管冬至後,日光照射逐漸北移,但酷寒的氣候仍會持續一段日子,漢朝有在冬至獻履襪給尊長的習俗。《四民月令》記載:「十一日,冬至之日薦羔。先薦玄冥於井,以及祖禰。齋、饌、掃滌如薦豚。其進酒尊長,及脩謁剌賀君、師、耆老如正日。」漢代人在冬至以糕祭水神玄冥及祖先,以酒進奉尊長,並在冬至這天準備「謁剌」。謁剌的做法是將竹木削薄後,再於其上書寫姓名。同時漢朝以冬至為「冬節」,稱為「日至」,官場並舉行賀節之儀,稱為「賀冬」,冬至被定為正式的節日,朝庭上下百官皆有一天的假期,所謂「冬大過年」,反映中國人對「冬至」是非常重視。

瑞典有許多傳統的節日。在它重大的節日當中,第一個是在四月三十日到五月二日之間舉行的狂歡節。人們稱四月三十日的晚上為沃爾帕吉斯夜,据說在這個晚上,生命和春天的力量將戰胜死亡和冬天。

 

新年到來之際,瑞典人於除夕之夜要唱祝壽歌、守夜。元旦清晨,每家都由最年輕的婦女穿上白色衣裙,繫上紅色腰帶,頭頂點上蠟燭的冠冕,專門用食物招待光臨的賓客。

 

聖露西亞節(又稱燈節)(1213):露西亞原本是來自義大利的聖女,於西元四世紀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殉教徒。從中世紀開始,歐洲各國逐漸形成了專門紀念她的聖露西亞節。雖然露西亞的出生地是南歐的海島,但她卻成為了北歐地區各國尤其是瑞典的傳統節日女神之一。在這個節日裡,人們讓一名身穿白色袍子戴上插滿蠟燭冠冕的小女孩為客人端咖啡、汁餅乾和加熱葡萄酒,身旁同樣穿白袍的男女孩在歌唱《桑塔露西亞》

 

仲夏節(624日:瑞典人以花環和樹枝裝飾教堂及家居,一到晚上,人們便圍繞著五月柱整夜跳舞。年青人會摘下數朵花卉壓在枕頭下,希望能夢見將來自己的配偶的樣貌。仲夏節過後,人們都會到郊外或海濱渡假。

 

耶穌受難節:人們早上起來,到郊外聆聽詩班的晨唱。稍後吃硬殼彩蛋。


 

 

飲食

中國古語有雲「民以食為天」,中國有著悠久而發達的飲食文化。中國菜的基本要求是色、香、味俱全,其中最重要的是味道。

味道方面,粵菜以清、鮮、嫩、爽、滑和香為主。冬春味較濃,菜餚亦有香、酥、脆、肥和濃之妙;夏秋則求清淡。烹煮方式:炒、嫩、煎、焗、炖、燴。常用材料:廣東菜以用料廣博見稱,粗略佔計用一共有數千種,家養禽畜與海鮮等,就算是蛇、鼠、貓和山間野味,粵菜都是為上餚。

 

古代魯菜已是宮廷御膳的主體,稱為官府菜,它講求手工精細;造型美侖美奐。山東菜以海鮮及菇類為主。味道:鮮甜、鮮嫩、清淡。烹調方式:炒、蒸。常用材料:動物內臟、湯菜及海鮮。

浙江的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稻、米、栗、麥、豆和蔬果。西南部丘陵地帶,則多產山珍野味。

味道:注重清鮮脆嫩,保持主料本色及實味。

烹調方式:炒、炸、燴、蒸和燒。

常用材料:河鮮、家禽和蔬菜。

 

江蘇菜始於南北朝時期,唐末以後,與浙菜同樣受到高度評價,成為南食兩大台柱之一。味道:濃中帶淡、濃而不肥膩,鹹中帶甜。烹調方法:炖、燜、燒、炒。常用材料:淡水魚和肉

四川人嗜好的程度已達到無辣不歡的境界,因為四川的天氣寒冷且潮濕,吃辛辣食物有助驅寒及去濕。味道: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說,但以麻辣及酸最著名。烹調方式:炒、煎、炸、腌、鹵、泡、煨和煮等三十種。 常用材料:果蔬、菌、家畜、家禽及野味。

早在西漢時期,湖南菜就已發展獨特飲食文化。正宗的湖南菜都是筷長碗寬,這是因為湖南以大家庭為主,為怕客人夾不到菜,故筷子要長;而湖南人十分好客,喜以大盤大檯宴客。味道:辣、味重,香味十足。烹調方式:烤、煮和燻。常用材料:河湖水產及家禽。

 

中國是飲茶最多的國家,茶最初當作治病的藥材,稱為苦茶。茶葉種類很多,紅、綠、花、烏龍和緊壓茶。

中國最古老的酒類是黃酒,最有代表性的酒類是白酒。酒在中國出現得很早,估計在原始時代的人已經用果子來作酒,果子太成熟、腐爛,發酵是自然變化。 

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已經懂得用穀物來釀酒,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可以發現各種盛酒器;在甲骨文及出土文物,可以知道酒已非常普遍,到了周代及春秋戰國,酒除了供日常飲用,更是祭祀、會盟、慶祝、宴會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當時高級的酒叫「鬯」。「鬯」是一種香草,取之加黑黍而釀成好酒,這種名貴的酒,主要是用來祭祀,皇帝有時也用它賜給臣子。至於普通飲用的酒叫做「醴」,是一種用麥芽釀造而成的甜酒. 

到了漢代,人已懂得利用非穀物來製造不同品種的酒,「行酒」、「甘酒」、「差酒」、「釃」、「醠」和「糟下酒」,都是不同種類的酒。

瑞典在美食的名氣方面雖然沒有意大利和法國那麼大,但她取得成功是在於充分利用這兒的天然資源。例如磨菇、野果、馴鹿、梭魚等。

在瑞典鄉村,每逢大型集會,村民們往往把所有的菜肴擺在長條桌上,來賓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各取所需。這種宴會一般安排在傍晚。應邀赴宴客人,準時入室後,需給女主人獻上一束鮮花,進餐時,有一套規矩。

「國菜」豬肉豌豆湯
有幾道瑞典名菜特別值得一提,例如,瑞典的「國菜」,就是用乾黃豆為材料的「豬肉豌豆湯」,因為湯頭非常肥美,吃的時候還要加瑞典自己產的senap芥茉調味,一勺芥茉一勺湯,不然就會給肥死了。這道湯一般都在星期四食用•這是因為中世紀時,週五為齋日,人們因此在週四特別飽餐一頓,煮豌豆豬肉便是週四的高檔餐了•
16世紀宗教改革後,齋日不復存留•但人們仍然習慣在週四喝豬肉豌豆湯,而且還搭配另一歷史悠久的飲品:溫的punch酒﹝瑞典的punch是由爪哇引進的廉價應力酒,混合英國以蘭姆酒為基酒混合潘趣酒的多重混酒,瑞典人喜歡它無刺鼻酒精味及香醇的甜味﹞•

砂糖與墳墓
瑞典飲食常常比其他國家更甜,那是因為砂糖在19世紀前非常珍貴,只有上層階級及貴族們才吃得起,加糖食品也就成為地位的象徵。當糖的價格逐漸降到一般大眾都買得起時,一種補償心理油然而生,使得砂糖往往被濫用,不只甜食過甜,他們甚至把砂糖用來醃鯡魚和最普通的麵包上•(現在很少見了。有些瑞典人不知道有這個傳統。)

不過,除了甜味,瑞典的菜餚還是有許多不同於一般食物的「特殊」滋味的,傳統菜Gravlax就是一例•Gravlax起源很粗鄙,名字與grave(墳墓)意義相當•夏初,人們從河中補撈了大量的鮭魚,如何儲存便成了一大問題,鹽的取得雖較砂糖容易,但對當時一般漁民來說,鹽一樣也不便宜,所以人們便挖了深坑,把魚放在裡面,再撒上一些鹽,確保魚不會腐爛,只會酸化發酵•這種製作方法繼承了古代「酸魚」的名稱,但卻沒有它的味道,成了瑞典對世界烹飪為數不多的貢獻之一•(斯柯南省的鱔魚要加很清淡炒的不很熟的蛋,一口鱔魚一口蛋,不然也會給肥死了。)

此外,瑞典每個省地區均有自己的特色食品。南方以斯科納省的早秋鱔魚與晚秋的鵝肉宴深受美食家嚮往。該省也生產一種Spettkaka的甜瓜(用糖、雞蛋、馬鈴薯粉烤成)。西部則以海產聞名,尤其是哥德堡。哥德蘭的比目魚也是一大地區特產,還有薰羊肉和用辣根醬醃成的梭魚。北方則可享受到薩米人特色的薰馴鹿肉。那個北方的『酸魚』聽說有一股臭味,現在的人不敢在家裡吃,怕鄰居會抱怨,其臭可比中國的臭豆腐且可能更臭。

瑞典的鄉村食譜別具特色,其中豌豆湯和烤薄餅一般在星期四食用。另一道頗受歡迎的菜是Pytt I Ppanna,是一種很大的油煎食物。

如果到8月份,會以龍蝦宴招呼客人。龍蝦宴的做法是把龍蝦放在有著菜、鹽、糖的湯內煮熟,冷卻一整晚,然後塗上黃油和香菜奶酪,佐以松子酒或啤酒,味道鮮美無比。

另一種常見的佐餐飲料是一種很甜的烈酒Punsch

 

醫術

中國至今以傳統醫學(中醫)治病。辨證論治是中醫的基本理論,內容豐富,是治標兼治本的治療方式。它注重人的整體和人體的陰陽平衡,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定為某種性質的「證」,以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得出結論,併在此基礎上確定治療原則與具體治法。

瑞典以現代醫學(即通常說的西醫學)為主。狹義的醫學只是疾病的治療,但也有說法稱預防醫學為第一醫學,臨床醫學為第二醫學,復健醫學為第三醫學。醫學的科學面是應用基礎醫學的理論與發現,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學解剖病理學藥理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等,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

總括來說,中國文化與瑞典文化是兩種分別較大的文化系統。一方面是這兩種文化分別源於東西方;另一方面,雖然中國無論在過去直到目前接觸外來文化,但仍以本身的文化為主流。經過五千餘年的經驗累積,中國文化可謂達到博大精深的境界。以文學及藝術而言,不斷湧現各種形式的文體,表達的內容也極為廣闊,不論作家人數或作品數目也非常之多,而且有許多作品至今仍為人所傳頌。瑞典則集中於小說的創作。然而,瑞典對作家的津貼和鼓勵及創作自主程度,都是正面而積極的。在藝術創作上,中瑞兩國各有特色。建築方面,瑞典較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例如德意志和倫巴底及巴洛克的建築風格所影響。中國在這方面則以自己既有的風格為主。手工藝製作方面,中國較為多元化,有織錦、絲綢的用品及裝飾品、陶瓷器、各類玉石與象牙的雕刻,很有自己的特色。然而,也融入了外來的藝術,例如西域遊牧民族之「馬上之樂」的工具──琵琶,傳入中國後融入了漢族音樂文化的典雅、深沈、溫婉、曲折的藝術趣味更增添了表現力,這種自由清新的空氣更帶給唐代俗樂、佛曲以及歌舞大曲,以至宮廷雅樂新的生命,一改古樂之宗法氣味而呈現出其生動之色彩。琵琶在隋唐之際,是一種相當普及的樂器,在長安,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到處都可以聽到琵琶的聲音。至於瑞典的藝術,則早已受外來文化所影響,如18世紀至19世紀80年代,瑞典繪畫深受法國影響。後來開始發展自己的風格。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的Blog並留言!

在下還差訓詁學及中國古典文論選合共兩科便畢業了!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